第06版:教育 2025年01月09日

必须上好急救教育这堂“生命必修课”

  

  

  唐守伦

  

  近日,教育部部署开展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拟遴选3000所学校参与,目标是覆盖各个学段,通过试点工作,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急救教育,面向师生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校园应急救护能力,进一步深入推进学校急救教育工作。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但每年都有1万多名青少年因意外伤害死亡,抓好青少年的急救教育是整个社会急救培训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关键环节。随着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师生接受急救教育,掌握救护技能,探索和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急救教育经验做法,完善学校急救教育育人体系,提高校园应急救护能力,在关键时刻守护好生命。

  我国的急救教育起步较晚,萌芽于上世纪80年代,在急救教育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学校是学生“学习-考试”的地方,导致我国很多中小学尚未开设急救教育课程,学生急救知识普及率较低,很多学生缺乏急救和逃生技能,自救和互救能力较差。因此,学校开展急救教育试点工作,加强中小学生急救知识普及培训,教会学生认识生命价值,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提升学生应对突发事件、保护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的能力,是学生们必须上好的生命“必修课”,是人人必须掌握的必备技能。

  被遴选的试点学校将积极利用入学教育、学生军训、体育与健康课、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增强师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意识,提高师生守护生命安全健康能力。对于学校来说,要结合学生年龄、体能、心理、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分学段进行急救教育,将急救知识纳入大中小学必修课程体系,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学习基本的急救技能。学校不仅要将包括急救等生存技能教育贯穿于《体育与健康》《科学》等课程,同时还要发挥高校、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学校等单位户外研学、师资力量的优势,探索户外研学、拓展训练课程开设和野外生存、野外露营活动开发,联动红十字会、消防救援等开展相关教育,让小学生有急救意识,初中生有知识技能、高中生可以胜任高质量的急救操作。

  在此基础上,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参加急救演练的机会。除组织常规的校园紧急安全演练外,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急救和模拟演习活动,组建学生急救团队,鼓励学生在校园活动中担任急救支持人员,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运用急救知识,做到理论与实战相结合,一旦遇上危急情况,既能“自救”,又能救助他人。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掌握了急救技能,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也会起到传播者的角色,影响更多的人关注并学习急救知识。这种连锁反应将逐步提高整个社会的急救水平,使更多人在面临危机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抓好青少年的急救教育,还要重视提高教师的急救教育能力。要将急救教育纳入教师培训体系或课程,通过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急救培训、定期邀请专家讲授急救技能等方式开展教师层面的安全教育培训,鼓励引导一定比例的教师取得应急救护专业资质。学校急救教育还可依托急救培训基地展开培训,同时发展校内教师、社工等符合条件者成为课程辅训导师等,不断壮大急救教育师资队伍,为开展急救教育提供重要的师资保障。

  实施急救教育还需要政府、家庭、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凝聚强大合力。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确保急救教育得到充分的资金支持,在教育培训经费中优先安排、重点保证,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要确保应急救护培训经费专款专用;对于家长来说,可以主动与孩子一起学习基本的急救技能,定期讨论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教会孩子拨打紧急电话和寻求帮助;医疗机构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指导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急救教育发展的环境。

  急救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期待急救教育走近更多学校、惠及更多学生,助力青少年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身边人。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镇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