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维杰 陈昊淼
本报记者 张驰川
2024年,镇江检察机关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适应刑事案件结构变化新形势,积极探索轻微刑事案件办理新路径,交出了轻罪治理新答卷。
一站式办案跑出轻罪办理“加速度”
“这是我第一次旁听庭审呢,原来还可以用速裁程序进行庭审,这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效率真高!”2024年4月30日,在京口区检察院“刑检工作零距离”检察开放日活动现场,一名与会人员这样说道。
“‘一站式’轻罪治理中心集案件侦查、侦查监督与协作、法律援助、开庭审判等功能于一体,可以有效推动刑事案件繁简分流、快慢分道。”活动中,检察官对“一站式”轻罪治理中心的功能定位进行了解读,并详细介绍了中心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流程。
2024年,镇江检察机关7家基层检察院均搭建“一站式”轻罪治理中心和速裁团队,法院、公安、司法部门等同步进驻,对符合条件的案件,积极推进“一站式”集中办理,实现侦查、起诉、审判、法律援助等环节一体化运转,实现“侦查-起诉-审判”一站式快速办理,推动了轻罪案件简案优办、繁案精办。在缩短办案周期的同时,全市检察机关还坚持“简”程序不减权利、“提”速度不降质量,充分保障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案件办理的质量。
记者从市检察院了解到,2024年全市检察机关速裁简易适用率为74.7%,案件办理平均周期缩短9天,轻罪案件办理驶入“快车道”、跑出“加速度”。
“不起诉+”机制优化轻罪办理“新路径”
从“治罪”到“治理”,关键是做好涉案人员的管理教育帮扶。对于一些因犯罪情节轻微而不起诉的涉案人员,不能“一放了之”,不管不顾。只有及时做好教育引导,才能避免前述涉案人员再次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为确保不起诉案件办理质效,镇江检察机关积极构建“不起诉+”工作机制,努力探索轻微刑事案件办理新路径。一方面,充分利用“不起诉+公开听证”模式,在对符合不起诉条件的案件全面审查的基础上,聘请当事人信服的听证员进行公开听证,并请人民监督员监督,为当事人提供双向、互动的交流平台,让审查案件的过程和结果更透明,从而提升司法公信力和社会信任度;另一方面,全面落实“不起诉+行刑反向衔接”工作,在刑事检察部门作出不起诉决定后,移送行政检察部门审查,认为需要进行行政处罚的,依法向行政主管机关提出检察意见,促进有关行政主管机关依法行使行政处罚权,切实做好不起诉案件全过程检察履职。
2024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累计就不起诉案件召开公开听证383次,向职能部门制发检察意见书107份,努力做好轻微刑事犯罪不起诉处理“后半篇文章”。
“通过探索‘不起诉+’工作机制,我们不但加大了对被不起诉人的法治教育、犯罪预防力度,对于需要行政处罚的不起诉案件,还与行政机关加强沟通协作,通过‘不起诉+行政处罚’等模式实现了从单一治罪向系统社会治理的转变,确保了刑事追究和行政处罚的无缝衔接。”镇江市检察院普通犯罪检察部主任蒋安凌如是说。
刑事和解探究轻罪治理“最优解”
“感谢检察机关,解了我们家的燃眉之急,不然我们这个家就要垮掉了。”2024年1月,收到镇江、句容两级检察院联合送来的5万元救助金后,李某某的儿子打来电话不断地对着检察官说着感谢的话。
2020年8月,李某某在散步时被刘某某驾驶的小轿车撞倒、受伤,刘某某驾车逃逸。经认定,刘某某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事故发生后,李某某经过一年多的住院治疗,光医疗费就花了50余万元,其中25万余元还是借来的。而刘某某无固定工作,因逃逸商业险不予理赔,事发后仅赔偿3万元医疗费。李某某因事故瘫痪在床,需要专人照顾。李某某的儿子为照顾父亲,就近在家门口打工,收入微薄。李某某的儿媳妇也无工作,在家照顾两个未成年小孩。李某某的母亲因此事受到打击,身体和精神状况较差,一个家庭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案件办理过程中,李某某的儿子向检察机关提出救助申请。镇江、句容两级检察机关经调查核实,共同为李某某家庭送去了5万元司法救助金,解了李某某家庭的燃眉之急。
司法救助金发放之后,为更好解决李某某家庭面临的实际问题,承办检察官还将该案移送刑事和解室,由经验丰富的人民调解员督促肇事司机积极履行赔偿义务。在律师代表和人民调解员的见证下,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了分期付款共计151万元的赔偿协议。
这不是个例。2024年,全市检察机关累计助推轻微刑事公诉案件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21次,及时抚慰了创伤、有效钝化了矛盾。
轻罪治理是社会治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镇江检察机关将进一步坚持治理与治罪并重、惩治与修复并重,积极探索轻罪治理多元化路径,推动相关问题诉源治理、综合治理,切实以“三个善于”引领做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以“检察之智”融入“社会之治”, 持续推动轻罪治理向现代法治所追求的良法善治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