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镇江周刊 2025年01月24日

医院的老年科与IBM的转型

  

  

  

  □ 华 翔

  “三甲医院里挤满了老年人。”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已然进入了老龄化时代,更因为老年患者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共病”,即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他们的看病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需要在不同的科室间跑来跑去。《中国新闻周刊》关注到了这一现象,其1月20日刊发文章《这个科,能解决老年人的看病难吗?》,说的就是医院里应运而生的老年医学科。

  老年医学科建设潮是从2019年开始的。那一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保局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一个量化任务目标:到2022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要达到50%。随后,这一数字在官方文件中不断升级。最新的目标是,到2027年末,达到80%。“加快补齐老年医学服务短板”也出现在2024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医院里新建一个科室并不难,但从2019年至今,老年医学科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因为“思维和理念的转变是最难的”。区别于以疾病为中心的专科诊疗模式,老年医学科倡导的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整合医疗思维,需要对患者进行多学科综合治疗和“一站式”共病管理,甚至不是以治疗单一疾病为目的,而是着眼于老年人长期功能的维持。这需要医院组建多学科团队,包括老年科医生、临床药师、营养师、康复师、临床心理师,乃至医疗社工,“彼此之间打配合”;还需要患者与家属转变“有病看病”的传统观点与就诊模式;甚至需要医保改革既有的按病组(DRG)支付方式。再进一步,世界卫生组织在2017年提出的“老年人整合医护照料模式”,是从急性医疗、康复护理到长期照护,从三级医院到区县级医院再到社区,构建一个分层管理的老年医学网络。

  于是,想起商界著名的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转型案例。IBM一开始是搞IT硬件产品的,曾在大型主机、个人电脑等领域占据过无可撼动的地位。上世纪90年代,IBM启动了一项大胆的转型改革,将公司的战略从产品导向型转为客户导向型,从单纯卖硬件转向提供平台和整体解决方案。从制造商到服务商,从专注产品到“随需而变”,IBM经历了文化碰撞、人才流失、组织架构变革、商业流程重组等一系列转型阵痛,最终破茧成蝶,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这是IBM的一次经典转型,不仅让IBM拥有了行业话语权,还让它建立起了长期的客户关系。这一招,后来更成为科技行业的黄金法则。包括我们今日所提的服务型制造,也深深烙印着这样的变革。中国社会科学报去年11月的文章《服务型制造:制造业转型升级新路径》清晰定义,区别于传统的生产型制造,服务型制造是融合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新型产业形态,体现为企业从单纯供应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则明确提出,要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近年来,服务型制造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增强企业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强化产业链韧性的关键举措。

  对比医院的老年科与IBM的转型,我们不难发现其相似之处。譬如专科诊疗模式的以疾病为中心和传统生产型制造的以产品为中心,还有以人为中心的整合医疗思维和客户导向型的整体解决方案。更有像者,鉴于老年医学科所追求的医疗模式改革方向,在很多国家,老年医学科被称为医改先锋队;IBM的转型也恰是从一个部门启动,其最初的变革,就是允许售后服务部可以卖非IBM的产品,只要客户需要。而IBM所经历的文化碰撞、组织架构变革、商业流程重组等转型阵痛,不也正是今日老年医学科所遭遇的困境吗?同样的,IBM转型成功之后的辉煌,以及今日服务型制造的产业前景,也昭示着老年医学科所追求的医疗模式改革方向一旦有了突破性成果,行业也就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说到这里,国家的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健康产业,就不得不提。事实上,健康,就是针对人的整体状态而言;健康产业,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冲着治病而去,那是诊疗。发展大健康产业,就是转变传统医疗产业发展模式,即从单一救治模式转向“防—治—养”一体化模式。如是,老年医学科的医改先锋、行业先锋意义则再上一层,甚至,隐隐有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

  正如《中国新闻周刊》的判断,老年医学科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这个时候,谁能够聚焦聚力,率先形成突破,谁就能在行业、产业拥有影响力和话语权,并进而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去认真研究一下IBM的转型经验。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镇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