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 敏
我想任何一个喜爱读书的人,并非生下来就自然而然喜爱读书。对书籍的喜爱,对于每一位喜爱读书的人,或在少年时期、或在成人以后,都会有一个外来的促发或者缘起。
我是童年爱上阅读的。清楚记得,看《隋唐演义》连环画,参考单田芳老先生的评书《隋唐传》,那个欺上瞒下、助纣为虐、灭绝人性,甚至比名列中国历史上昏君之一的隋炀帝杨广还要坏的杨素,把我看得、听得咬牙切齿。但翻完宋末无名氏的《乐昌公主》后,我发现杨素非书中说的那样坏,起码他对乐昌公主的态度是很有人性的。
后来,我把这个故事说给一道看《隋唐演义》连环画、听《隋唐演义》评书的小伙伴听,他们不信:那是人瞎编的。我说,这个故事既不是隋朝献媚之人所作,也非今天易中天们所评,干嘛要编这个故事替奸臣贼子杨素说话?
当时我能大致读懂的是父亲专为我买的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父亲大约是觉得我还能自己读书,空闲下来会与我谈论一下我喜欢的那套《十万个为什么》丛书,同时由书及彼,给我讲解一些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知识。他讲的那些,令我十分惊奇、神往。因此,后来我读起那套丛书来就愈发感兴趣。他有时也会教我读、背他喜欢的毛泽东诗词,并作一些简单的解说,我很喜欢,虽不完全能懂,但父亲那抑扬顿挫的声调、沉浸其中的神情,至今留在我的记忆里。
我那时候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无论多忙,父亲总要抽空去看会书,好像书成了他解乏的老米酒,一天不读点不过瘾似的。有一天,趁父亲去犁地,我偷偷侦察过他藏书的“根据地”。其实,就是把几本书放在一个木抽屉里。我翻翻那些纸张有些发黄的书,觉得没什么意思。只是有本书里有几幅插图,我倒是兴致盎然地看了会。
孩子是最喜欢观察和模仿父母的,父亲藏书的地方,我经常偷偷去光顾。父亲读书有时很慢,反反复复地读那几本书。有时又很快,一个月可以读好几本。那个木抽屉像个月光宝盒一样,里面的书不断变换着,有的很破旧,有的崭新。
父亲特别珍惜书,每本书都要用报纸或者牛皮纸细细包好,就像母亲包她的绣花鞋垫一样。他把书藏在木抽屉里,肯定是怕我们撕了折纸飞机。
后来,父亲有意在看书时把我从外面捉回来,和他一起读书。父亲小声地读,我则在一旁听书。开始觉得索然无味,不如捉青蛙好玩,但听进去后就觉得实在精彩,以至于后来就听入迷了。光听不过瘾,我就开始读那些书,越读越有味道,怪不得父亲那么喜欢呢!
读小学四五年级时,记得那是一个周末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形成斑驳的光影。父亲坐在宽大的沙发上,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书,眼神专注而深邃。我好奇地凑过去,看到封面上写着《三国演义》四个大字,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探索的欲望。
“爸爸,这本书好看吗?”我眨巴着眼睛问。父亲抬起头,嘴角勾起一抹温柔的笑容:“好看,里面的故事精彩极了。你想听吗?”
我兴奋地点点头,于是父亲便开始了他的讲述。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将我带入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我听得如痴如醉,仿佛亲眼见证了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结义,见证了诸葛亮的智勇双全,见证了曹操的雄才大略。
古典名著激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我开始读借来的《水浒传》《西游记》《七侠五义》《封神榜》等。每当遇到不懂的地方,父亲总是耐心地为我解答,他的解释深入浅出,让我豁然开朗。在与父亲读书的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做人。父亲常常借书中的故事,向我传授人生的哲理。他告诉我,要像林冲那样,在忍无可忍时勇敢地站出来;要像关羽那样,忠诚于自己的信仰;要像孙悟空那样,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
再后来,金庸、梁羽生、古龙的武侠小说,多半也是空闲“偷看”第一遍的……在过暑假的日子里,在父亲的陪伴下,我开始比较多地接触课堂以外的书——砖头一样的、漂亮的、读不懂的,虽然读不懂,但觉得它们摆在书架上十分精神,十分好看。又看到父亲喜欢这些书,时不时地拿在手上、放在书桌上读,我心里也无端地喜欢。
现在回想起来,这些经历,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我想,我对书籍的热爱,肯定就是因为这些生活经历和父亲的影响而萌芽的。
直到现在,每有新书,我都要和父亲一起分享。在书香浸润中,我常想起父亲陪我读书的往事。父亲用书伴我成长,那是父亲给我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