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评论 2025年03月10日

“先创造后确认”在今天给我们的启示

  用户在DeepSeek手机客户端上提问。新华社发

  

  

  

  华翔

  ■摘要

  “苏南很多地方都是先创造后确认。”学习苏南经验,我们在“鼓励创造”与“模式确认”上做了很多文章,下了不少功夫,却往往忽略了如何明确和保障“创造”与“确认”的先后关系。

  

  近日的学习中,读到了一个以前少有感触的观点,即“苏南很多地方都是先创造后确认”“去实践了,有效果,自然会给政策、给支持,这才是正确的发展之道。”

  回顾一下苏南的改革开放历程,确实如此。譬如苏南模式中的乡镇企业发展。“确认”在上世纪80年代——1982至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连发4个“一号文件”支持乡镇企业发展,江苏省委、省政府也号召全省向苏南学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苏南乡镇企业迎来最红火、最风光的时期。但“创造”却是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苏南农民开始创办“社队企业”,走过了“五十年代萌芽、六十年代受挫、七十年代崛起”的曲折历程,到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江苏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自发生长。

  还有苏南的开放型经济发展。1984年5月,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4个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6月前批准),并没有苏南城市什么事。“不能‘等靠要’,自掏腰包也要创办开发区!” 1984年8月,昆山在县城东边的老工业区划出一块3.75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立“开发区”。这就是“先创造”。然后,才有了“后确认”。1988年7月,人民日报在头版刊文《自费开发——记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并配发《“昆山之路”三评》的评论员文章。再然后,1991年1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省重点开发区,199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同样的例子在张家港。1992年,国家要在江苏建全国第一个内河港型保税区,当时江苏省内南京港、镇江港、南通港的条件都优于张家港港。“我们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先下手为强!”当年5月,张家港确定保税区选址。4.1平方公里内1284户民房全部动迁,只用了45天时间;与此同时,25万平方米的3个居住小区拔地而起,动迁户们搬进1300多套新居,只用了4个月;扎起全长近8公里的铁丝网隔离栏,仅花20天;建成一座万吨级化工码头,只用了120天……到当年9月,42个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开工。不可思议的“张家港速度”让前来考察的国家有关部门连呼“奇迹”!勇于“先创造”终于迎来了“后确认”。1992年10月16日,国家正式批准设立张家港保税区;12月24日,保税区正式运转。

  之所以今日对“苏南很多地方都是先创造后确认”有感触,却是因为近一段时间,舆论对“杭州六小龙”的讨论与城市反思中,两句话曾被多次提及,即“伟大无法被计划”和“创新不可预测”。经济学家张维迎在谈及“创新不可预测”时就曾以“蒸汽机的发明与普及”“直流电和交流电之争”“燃油车和电动车之争”“飞艇与飞机的对决”“云计算之辩”,以及最新的“人工智能不期而来”等多组案例来证明。事实上,过去,我们在学习苏南经验抑或其他先进地区发展模式时,总是在如何“鼓励创造”、如何“模式确认”上做了很多文章,下了不少功夫,却往往忽略了如何明确和保障“创造”与“确认”的先后关系。今日思来,这不正是某种试图直接“预测创新”“计划伟大”吗?或言之,不正是某种“只看结果不重过程”的“急于求成”吗?

  关于“先创造后确认”,邓小平同志有过精彩的表述——“农村改革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事实上,改革开放初期,小平同志对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论述,对于我们今日在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发展上也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4年8月《人民日报》曾刊发文章,讲述“邓小平如何处理农民问题”,个中内容,今天的我们依然需要深入学习。譬如把调动农民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邓小平说,“农业本身的问题,现在看来,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譬如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总结农民的创造,经过加工提炼,形成正确的政策,用于指导全国农村工作,这是邓小平推进农村改革的基本方法,也是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和发展乡镇企业这两项农村最重要的改革,都是农民的伟大创造。邓小平高度赞扬,使这两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迅速推广到全国。譬如保障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邓小平指出:“我们农村改革之所以见效,就是因为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改革实际上就是从给农民自主权开始的,纠正了违背经济规律的“一刀切”“瞎指挥”“大呼隆”和“大锅饭”等做法,把农民的手脚放开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因而非常见效。这是农村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譬如给农民实实在在的利益。能不能使农民得到更多看得见的利益,是能否把农民积极性调动起来的关键。邓小平讲:“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还有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农民拥护的政策就不要变。邓小平尊重农民的意愿,一直强调要保持农村基本政策稳定不变。他指出:“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

  学习这些论述,“先创造后确认”的改革思路非常清晰,先行打造宽松的创造创新环境,及时总结、提炼,然后形成正确政策的实践路径也非常清晰。事实上,把农民换成企业家、换成科技人员,把农村改革换成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这些论述,甚至可以于今天直接套用。

  大道至简,重要的是,我们在实践中能否始终坚持。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镇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