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竹生
近期,《镇江日报》《京江晚报》聚焦镇江高新区企业群体的系列报道,犹如一扇观察城市创新基因的窗口。阿雷蒙、联博精密等“隐形冠军”的崛起轨迹,不仅勾勒出镇江新旧动能转换的生动图景,更揭示了科技创新正成为区域竞争的核心变量这一时代命题。
在长三角经济版图上,镇江市以“创新浓度”突破“区位梯度”的战略选择颇具启示。数据显示,镇江经开区、镇江高新区贡献了全市68%的工业产值增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突破48%。这印证了新发展格局下,创新要素集聚区正取代传统工业园,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反应堆”。联博精密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前三、订单排至2033年的现象级表现,实质是精密制造领域技术壁垒构筑的护城河效应。当科技创新从“锦上添花”变为“生存必需”,招商引资的逻辑正从“规模优先”转向“技术卡位”,政策资源配置更需精准聚焦技术突破的“关键帧”。
市场检验倒逼着创新范式转变。镇江船厂专攻特种船舶实现70%国内市场占有率,孚能科技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突破330Wh/kg,这些案例印证着“专精特新”的创新辩证法:与其在红海市场贴身肉搏,不如以技术锐度开辟新蓝海。宇树人形机器人首日售罄、天工国际粉末冶金技术打破欧美60年垄断等创新故事,揭示出市场需求与技术供给的“双向奔赴”。当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科技创新已成为穿透市场迷雾的“探照灯”,既能照亮现实需求,更能洞见未来场景。
区域竞争的底层逻辑正经历深刻变革。丹阳天工国际研发的全流程粉末冶金生产线,将性能提升5倍而成本减半,这种“技术杠杆”效应正在重塑产业价值分配。统计显示,镇江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三年增长217%。数据背后,是城市竞争从“吨位赛”向“科技锦标赛”的转型: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边际效益递减,而技术溢出效应和知识资本积累正形成新的增长函数。
站在新发展阶段的起跑线上,镇江实践给予我们深刻启示:科技创新不能停留于战术层面的“单点突破”,而需升维至战略层面的系统重构。从人才引育机制到产学研协同网络,从科技金融支撑到创新容错环境,需要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当更多企业掌握行业标准制定权、产业链关键节点控制权,区域经济才能真正实现从“跟随发展”到“定义赛道”的跨越。这场静水深流的创新革命,正在重新书写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也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作者系本报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