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评论 2025年03月10日

“半边天”意识的觉醒与回归

  

  

  

  

  吴韵晗

  这个周末,全世界所有女性一同度过了第115个国际劳动妇女节,这个用于纪念全世界劳动妇女团结战斗的光辉节日,也在社会关系不断平等、妇女权利不断彰显的今天,有了崭新的意义。

  有一段时间,因不满于“妇女”一词中被社会暗暗加注的年老、生育等属性,不满于“三八”一词中被恶意扭曲的多嘴、惹人厌恶等内涵,“女生节”“女神节”“女王节”等代替用词则顺势而生。但当我们忘却妇女二字原本的珍贵意义,转而用幼化的“女生”、资本性质的“女神”、强行推举的“女王”作为替代,看似是对女性的赞美,实则将女性简化为被观赏、被消费的客体,反而是对女性力量和自我意识的一种削弱,消解了女性作为社会主体的独立价值。当“三八”妇女节失去最初的纪念意义,包装过的“女神节”终究是一场虚无的狂欢。

  幸运的是,近两年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正视妇女节所代表的力量和历史意义,并从中攫取自信自立的动力。2023年“妇女节不是女生节不是女神节”词条登上热搜第一,引发广泛讨论;今年各大城市对妇女节的宣传大屏上更多地展现了妇女节的由来、“妇”字本身的发展历程与内涵,强调“她”力量;一项调查显示半数的受访女性选择坚持使用“妇女节”称谓。这个曾被冷落和曲解的词汇,正在新一代女性中完成价值重构。

  回望历史长河,“妇女”二字承载着无数先驱者为争取平等权利而奋斗的光辉历程。从1908年3月8日美国15000多名女性走上街头抗议不平等的女性规定,呼吁男女平等,争取女性合法权利;到1910年克拉拉·蔡特金在哥本哈根提出设立国际妇女节的倡议;再到向警予、李香凝等中国妇女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卓越贡献……那些为争取选举权、工作权、受教育权而奋斗的女性先驱们,用她们的勇气与智慧,为“妇女”二字注入了不朽的精神内涵。

  当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从“女神”回归到“妇女”,重新树立起“女性能抵半边天”的观念,意识到真正的尊重不是将女性捧上神坛,而是承认并尊重她们作为平等社会成员的权利与价值。这种觉醒体现在职场上女性对同工同酬的坚持,体现在家庭中女性对平等地位的追求,更体现在社会各个领域女性对自身价值的坚定维护。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妇女”二字的回归不是守旧,也绝非传统,而是再次用历史的经验提醒我们,性别平等的道路始终需要所有女性的共同坚持与努力。当我们重新拥抱“妇女节”这个称谓时,我们不仅在致敬历史,更是在开创未来。这个未来,必将是每一个女性都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都能平等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美好时代。(图:吴韵晗)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镇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