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峰
“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增收相对乏力、保障尚未健全、消费意愿不强等三大问题较为突出。如何有效增加居民收入、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国内消费水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摆在面前的重大且紧迫的课题。
稳增收,夯实消费基础
居民收入是决定消费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居民收入增长放缓会影响居民家庭收入预算,消费能力不足是制约居民消费复苏的根本性问题。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最为重要的是夯实居民增收的坚实基础,即增加家庭的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多渠道改善市场和就业预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升经济活跃度和就业市场景气度。
工资性收入是正常消费的重要支撑。各级党委、政府要组织宣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持续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扩大服务业、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就业容量;拓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首发经济等新就业形态的岗位需求;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引导实现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挂钩的良性机制;协同用好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工资增长指导线等政策,会同工会等部门做好工资集体协商等常态化工作,确保持续提高城乡劳动者工资性收入。人社、住建、公安等相关部门及属地政府要压实责任,利用就地就近优势,积极化解工资类矛盾,全面落实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要引导企业提高福利待遇,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技能等级和贡献大小等因素来分配薪资和股权股份,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打通员工培训晋升通道,拓展员工发展空间。
财产性收入是促进消费的重要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近年来,随着全国房价的普遍回落,居民财产性收入也显著减少。为此,一方面,要多管齐下,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确保房价处于一个稳定合理区间;另一方面,要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方式和渠道,即从过去主要从房地产投资,转向从增加股市、债券市场等金融资产配置获得财产性收入。特别是近期的股市反应与股民的热情还未达成一致,牛市的到来顺时应势、万众期待。同时,金融部门要创新更多适应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金融产品,增加居民投资渠道和财产收益。
经营性收入是提升消费的重要来源。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大对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打造劳务新品牌、开发职业新工种、丰富就业新形态;加强宣传引导,弘扬“四千四万”精神,从营商环境、资金扶持、项目征集、载体建设等方面,构建多要素创业引导、扶持体系,激发全社会创业热情,掀起新一轮“万众创业”热潮,实现经营性收入的有效增长。
抓保障,力求后顾无忧
受传统思维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偏高,消费倾向较低。自2020年疫情以来,社会消费倾向进一步下降,疫情过后,也未有明显起色,但同期居民新增存款仍屡创新高,表明社会层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日趋加重。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也是消费之基。只有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打消居民的消费顾虑,放心消费。
推动社保扩面征缴提质增效。锚定小微企业、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推动精准扩面。深入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适时开展政策扩围。大力推进工伤预防、康复、补偿“三位一体”制度建设,持续推动重点行业领域、基层快递网点工伤保险应保尽保。鼓励用工单位为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实习生参加工伤保险。平稳有序推进统一社会保险费征收模式改革,引导企业逐步做实缴费基数。同时,逐步提升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职业年金等福利待遇,统筹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推动社保待遇水平稳步提高。适时扩大城乡居保集体补助、个人账户奖励性基础养老金调整试点范围,持续落实低收入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群体100%参保登记、100%参加社会保险、100%代缴社保费政策。加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情况审核,有效落实安置补助费抵缴政策。落实伤残津贴调整机制。继续实施阶段性失业保险扩围政策,逐步将失业保险金提高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90%。让经济社会发展红利惠及更多人民,确保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创新推广补充性社会保险。在前期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广补充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措施。同时,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开发更多分层次、分类型的保险产品,构建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促消费,提振需求意愿
抓好增收和保障两头,能够有效实现自由消费、无忧消费。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和提升消费意愿,实现舒心消费、放心消费。要深层次激发市场潜力,为长远的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现消费市场的持续繁荣和国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为总纲,相关部委要进一步细化具体操作细则,并尽快督促地方落细落实。在市场层面,要积极消除地域歧视现象,打破地域壁垒和限制,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在不同地区开展业务活动,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一是营造优良信用环境。提高“双随机”抽查标准,实施各类经营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建立信用惩戒缓冲机制和公示信息抽查容错机制。二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对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进行专项清理、加强网络监管。三是营造放心消费环境。推进消费品品质革命,探索建立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和专门认证制度,促进国货品质提升和规范发展。
持续出台刺激政策。在政治层面,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和拉动消费,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旨在激活国内大市场。比如,通过以旧换新和设备升级等措施,鼓励消费者更新家用设备、汽车等耐用消费品,鼓励企业淘汰更多旧的、高能耗的设备和技术,以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迭代升级。政策实施后,不仅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围绕刺激经济增长和拉动消费的目标,创新、细化相关配套措施,协调相关部门职责,加强区域联动合作,坚决废除保护主义和相关障碍,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
强化市场监督管理。要明确市场监督管理“经济卫士”的定位,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强执法力度和执法效果评估,确保市场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和权威性。相关部门要持续完善消费者投诉和维权机制,加快形成放心消费制度闭环,加强消费监督执法,规范网络交易等新业态、新模式消费场景,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鼓励公众、媒体等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共同推动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扬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