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西津渡 2025年03月14日

芙蓉楼与万岁楼位置考

  

  

  

  □ 朱思丞

  《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是淡写离情别绪,着力点在于展现作者开朗坚强的性格和高风亮节的品格,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一名千秋楼,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五江南道润州项载:“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王恭是晋孝武帝皇后之兄,太元十五年(390年)二月“镇京口”。芙蓉楼建于哪个位置,由于缺乏相关记载一直没有定论,一说建于古镇江城内的月华山上。其实,建在月华山上的不是芙蓉楼,而是“万岁楼”。因为月华山又名万岁山,下有万岁岭,万岁楼之名大概由此而来。由于两个楼距离较近、相互呼应,后人为求与“万岁”一词相对,亦称芙蓉楼为“千秋楼”,称万岁楼下桥为“千秋桥”。南朝宋刘损所作的《京口记》就提到:“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西北名芙蓉楼,至今存焉。”刘损与王恭相距不足百年,这个记载是可信的。据史料记载,王恭在任期间对城垣曾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葺,《舆地志》云:“(京口)今之城宇,多恭所制。”在唐朝赫赫有名的两座诗楼——万岁楼、芙蓉楼便是在此时修建。

  万岁楼在唐代与芙蓉楼一度并峙齐名,孟浩然、李绅、皇甫冉等皆有诗,尤其是孟浩然《登万岁楼》中“天寒雁度堪垂泪,月落猿啼欲断肠”两句,以“人不如物”刻画思乡的愁思,可谓入木三分。王昌龄也写过一首《万岁楼》的诗:

  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

  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

  猿狖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洲。

  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万岁楼在唐人眼中非常古老。但是后来万岁楼被蒙上一层神秘面纱。李绅《忆万岁楼望金山》题下称:“万岁楼,往年清夜浮于江中,有宿楼者觉之,重锁縻于城上。”《舆地志》也记载万岁楼“飞向江外,以铁锁縻之方止,至唐犹存。”至于为何“以铁锁縻之”?据《太平广记》引《辨疑志》称,俗传润州万岁楼上常有烟而出,古人认为不吉祥,润州甚至一度被称为“凶阙”。好在唐肃宗乾元年间,万岁楼又有烟粗一尺多,直上几丈高。官府中有人壮着胆子去察看,结果发现是万岁楼下井中的蚊子之类的小虫子抱成一团向上飞,远看像烟一样,这才真相大白。

  相比万岁楼的坎坷经历,芙蓉楼因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声名鹊起,成为文人雅士登临题咏的名胜之地。《全唐诗》中谈及芙蓉楼的诗多达十首,崔峒登上芙蓉楼看到的是“烟树临沙静,云帆入海稀”(《登润州芙蓉楼》),丁仙芝在《相和歌辞·江南曲》写的是“始下芙蓉楼,言发琅琊岸”,可见芙蓉楼临江而建,靠近渡口,当然周边还较为繁华。宋代汪藻在《月观记》亦有芙蓉楼的详细记载:

  “州治之西有楼焉,并城而出名曰千秋者,考诸图志,始于晋王恭之时,由楼西南循城百步余,忽飞檐曲槛,崒然孤起于城隅之上,望数百里见之者月观也。”

  参照这段记叙以及唐诗中芙蓉楼的地理特征,笔者觉得芙蓉楼最有可能位于今天镇江烈士陵园所在高地。明末清初时诗人王宏祚在《舟中望金山寺》的诗中提到“芙蓉楼瞰银屏渡,萍蓼沙通铁瓮潮”,这首诗指出芙蓉楼靠近铁瓮城。按照古人的文化习惯,芙蓉楼不会建在铁瓮城外。铁瓮城在三国时相当于孙权的王城,明末时城墙尚有残存,如今烈士陵园北门西侧为铁瓮城遗址,陵园所在高地均在城内,这正好印证《元和郡县志》所载:“西北楼名芙蓉楼”。陵园所在高地西南侧是万岁山,下有城隍庙,这里曾是镇江最为繁华的地方。明代前,这块高地由北固山延伸而来,据说因刘伯温斩北固山龙脉,才导致其与北固山分离。唐时北固山三面环水,从地形判断,北固山东南方向通过这块高地连接凤凰岭接入陆地,高地的北面挨着长江,所以芙蓉楼也是古人看日出的好地方。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芙蓉楼建在月华山呢?一方面,由于这两地连在一起,难以区分。月华山是明朝时才命名的,据《光绪丹徒县志》记载:

  “月华山在府治西南,一名万岁山,其山由西向东,纵长五十三丈四尺有奇。中断,为府前鼓楼,故名鼓楼岗。面向西南,顶宽六丈四尺有奇。高二丈,加下连凤凰岭,计高七丈七尺有奇。”

  从这个记载看,月华山、凤凰岭与镇江烈士陵园所在高地连于一起。另一方面,镇江烈士陵园所在高地与北固山分离后一直没有名字,但是它却比月华山高一些(晚清时月华山高25米有余),所以,后人把它也叫作月华山。王昌龄选择在芙蓉楼送别辛渐,不仅仅是因为环境好,交通也便利,只需走下芙蓉楼,到铁瓮城墙边就可乘舟北上。从王宏祚的诗中可以看出,清初时铁瓮城上还有芙蓉楼,这个楼即便是后人复建的,根据古人的文化习惯也肯定是在原址复建,所以我们基本可以推断芙蓉楼就在镇江烈士陵园所在位置。如果这个推断成立,王昌龄诗中“平明送客楚山孤”的楚山,则最有可能的就是北固山了,而不是很多人认为的“金山”。因为受北固山遮挡,站在王昌龄送行的地方是无法看到金山的。诗词中有种手法叫“主客移位”,王昌龄写“楚山孤”实际上表达的是朋友走后自己内心的孤寂之情。此时,王昌龄站在北固山左侧的铁瓮城下,除了江水,只有辛渐和北固山在他的视野内,当辛渐乘舟慢慢远去,反衬出北固山的“孤”,由此诗人产生“楚山孤”的情感和心境,这是非常真实的状态。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镇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