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婉若
当春风轻拂大唐的山川大地,诗人墨客们也纷纷投身于植树的行列,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生机与诗意。在他们的笔下,植树不仅是一种劳作,更是一种情怀的寄托,一种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表达。
诗圣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怀揣着对自然的深情。在成都浣花溪畔,他营建了自己的草堂。为打造一方清幽之地,杜甫亲力亲为,精心挑选各类树种。“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此句尽显他对植树的急切与期待。他满心期许这些树苗能在这片土地扎根生长,为草堂带来一片绿荫。此后,每日劳作之余,他常静坐树下,静静聆听树叶沙沙作响,感受自然气息。这些树木不仅为他提供宁静的创作环境,更是他情感的寄托。艰难岁月里,树木的茁壮成长给予他希望与力量,支撑他在困境中坚守内心宁静,保持对生活的热爱,让他在草堂的时光充满自然的诗意与慰藉。
王维,这位被誉为“诗佛”的诗人,其诗作满溢禅意与自然之美。他的辋川别业宛如人间仙境,而这仙境的营造离不开他对植树的热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笔下,松树成为高洁、宁静的象征。可以想象,他漫步于亲手栽种的松树间,听松涛阵阵,看月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心中满是对自然的敬畏与沉醉。他以植树为笔,构建起与尘世隔绝的精神家园。
李白,豪情满怀的诗仙,以笔为剑,在诗的江湖中纵横捭阖。“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诗句中清晰地展现出他曾亲手种下桃树的经历。彼时,李白或许在东鲁的居所旁,满怀期待地播下桃树种,看着它从破土的嫩芽,逐渐抽枝展叶,直至枝叶繁茂,能轻拂青烟。在他四处漂泊的日子里,那棵桃树承载着他对故乡、对家人的深深眷恋。即便他行迹天涯,心中也始终牵挂着这棵亲手栽种的桃树。除此之外,他在游历山川时,对自然中的树木同样满怀深情。“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他将广袤树林在暮霭中朦胧如烟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展现出对自然植被的敏锐洞察与由衷喜爱。
白居易同样对植树情有独钟。他任杭州刺史时,积极倡导植树造林,为西湖增添了许多美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沙堤上的杨柳,在他的倡导下,成为西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白居易不仅亲自参与植树,还以诗为媒,呼吁更多人爱护树木。他深知树木对于美化环境、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在他的努力下,西湖周边绿树成荫,不仅为百姓带来清凉与美景,更成为文人墨客吟诗作对的绝佳场所。他的植树之举,不仅造福当时民众,更在千年之后,依然让后人领略到西湖的独特魅力,其对西湖的绿化贡献,成为千古佳话 。
大唐诗人借植树为大地添绿,他们在植树中,或爱自然,或寄生活期许,或筑精神家园,留下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