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周锁泉 蒋须俊 本报记者 周迎
晨光熹微,丹阳市练湖乳品有限公司的奶牛场已是一派生机。29岁的谭源站在现代化牛舍前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5年前,就读动物医学专业的她放弃大学毕业后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爷爷创办的练湖乳品奶牛场当“牛倌”。5年后,她将现代牧业理念与传统乳业思维结合,谱写了一首动人的新时代牧歌。
谭源的家族与练湖奶牛场的缘分,可追溯至1963年。那时练湖奶牛场还是国有农场。“爷爷从20岁开始投身养牛事业,一干就是60余载。他常说,做牛奶就是做良心。”谭源回忆,爷爷自学兽医、会计,奶奶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父亲母亲每日奔波于送奶路上,姑姑在商海中闯出一片天地,一家人都是她的榜样。
2020年大学毕业后,谭源放弃了大企业抛来的橄榄枝,回归练湖奶牛场。初入奶牛场,谭源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实习所在的单位都是伊利、乐源牧业(君乐宝)等大企业,基本是一人一岗,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回到家后就得一人多岗、身兼数职。”
谭源有着一股不服输、不怕难的韧劲,从挤奶、配种到饲料配方、数据分析,谭源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每一个环节。她发现,牧场在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仍有待提升,需要转型升级。
说干就干,谭源一方面通过“养殖场全程机械化”项目引入先进的管理系统、智能监控系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她积极响应"兽用抗菌药减量化行动试点”,通过优化饲料配方、加强疫病防控,减少了药物使用,提升了牛奶品质。“以前,我们总是担心奶牛生病,现在通过科学管理,奶牛更健康了,牛奶也更安全了。”
在科技赋能生产之外,谭源最关心的还是对奶牛的照顾。“奶牛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牧场大家庭的一员……要想提高产奶量,首先要赢得奶牛的信任。”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冽寒冬,谭源都会定期检查牛舍环境,确保奶牛舒适、健康。在她的影响下,整个牧场形成了爱护奶牛的良好氛围。
在谭源的心中,还有一个特别的梦想——让丹阳的孩子们都能喝上地产的新鲜牛奶。为此,她积极推动学生奶工程,将最新鲜的练湖牛奶送进了校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次听到孩子们说‘练湖牛奶真好喝’时,我都觉得特别欣慰,也祝愿孩子们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如今,练湖奶牛场在谭源的带领下,正焕发出勃勃生机。现代化的牛舍、智能化的设备、科学化的管理……这一切都预示着牧场的美好未来。
“我觉得还是要跟着市场走,跟着政策走。”作为新时代的“新农人”,谭源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她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提高牧场生产效率;通过发展观光牧业、亲子体验等项目,拓宽牧场收入来源;通过加强与周边农户的合作,带领更多人走上致富之路。谭源说:"我的根在练湖奶牛场,在丹阳这片深情的土地上。我要用我的所学所做,让这份传承焕发新生,为这片土地带来更多的变化和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