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范文 陈小龙 曾翔
本报记者 张驰川
日前,在句容市综治中心大厅,70岁的李先生颤巍巍地握住检察官的手,眼眶湿润:“原以为要跑断腿,没想到在一个窗口就把我的问题都解决了!”这动人一幕,正是句容市检察院入驻综治中心后司法为民的生动缩影。作为全省首批将12309检察服务嵌入基层治理体系的探索者,该院借助专业矛盾化解品牌“容解纷”工作室的资源优势,在句容市综治中心创新构建“检察服务办公室+容解纷工作室”双办公室运行模式,凝聚为民解纷解忧合力,让法治温度浸润百姓心田。
机制破冰 从“单兵作战”到“协同攻坚”
每周二清晨,句容市检察院院领导总会准时出现在综治中心检察服务办公室接访。这样的场景,源于该院独创的“1+1+N”服务体系:每个工作日,1名控申干警与1名“容解纷”工作室成员在综治中心联合坐班;每周二,院领导化身“首席接访员”,工作室8名人民调解员、心理咨询师、律师组成“智库”提供专业支持。这一机制构建,源自办案实践的经验总结,借助第三方专业优势,更容易取得群众信赖,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去年冬天,一名七旬老人陈大爷因非法拘禁案件持续到综治中心检察服务办公室信访,检察官多次释法说理收效甚微。得知这一情况后,句容市检察院控申部门当即为他开通国家司法救助绿色通道,协同永嘉县相关部门帮助其办理救助所需材料,快速审批,仅用7个工作日就为陈大爷发放3万元司法救助金。
“救助金到账当天,陈大爷就去换了新药,现在腿肿好多了!检察官把办公室‘搬’到屏幕里,把政策送到山沟里。”全程参与的村干部感慨道。
化解矛盾 一场和解背后的双重救赎
“赔偿金差4万元,我宁可不要!”73岁的陶某在句容市综治中心检察服务办公室调解现场情绪激动。
陶某的丈夫徐某因交通事故离世后,肇事司机孙某为了保住维持生计的运输工作,掏空家中积蓄凑出了6万元赔偿款,但陶某坚持要求10万元。调解一度陷入僵局。
检察官召集“容解纷”工作室成员研判案情发现,陶某患有严重心脏病,需更换价值十余万元的心脏起搏器。丈夫徐某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也是家庭唯一收入来源,如今不仅经济来源断绝,丧偶之痛更让她的病情雪上加霜。“赔偿金缺口背后,是老人对未来的恐慌。”参与研判的心理咨询师指出关键。
“容解纷”工作室随即启动“救助+和解”帮扶模式。检察官通过了解案情,发现陶某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现场指导其准备申请材料;全国模范调解员搭建对话平台,联系运输公司共同参与调解,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律师逐条解析赔偿标准,消解当事人疑虑。
最终,运输公司出于人文关怀补偿了陶某3万元,检察机关向陶某发放救助金1万元。双方签署和解协议后如释重负。
“‘容解纷’工作室讲情讲法讲理,专业高效,不留后患,真正做到了‘容易解决纠纷’,我们心服口服。”运输公司负责人感叹道。
据了解,句容市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入驻句容市综治中心后,实现了与街道、镇、村(社区)和群众实时联动,对群众诉求能做到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答复。
自入驻以来,中心检察服务办公室累计接待群众来访65人次,依托双办公室模式化解矛盾纠纷12件,开展司法救助25人次,发放救助金2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