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正前
每当暮色四合时走过小区公告栏,望着《镇江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宣传页与物业收支明细并排张贴,总会想起那个蝉鸣悠长的七月。四位业主代表恳切的面容与陈先生那句“好法律就像小区里的路灯”的话语,如同春日的溪流,始终浸润着我在法治道路上的求索之心。
2021年的盛夏,镇江市住宅物业立法工作进入关键阶段。由我牵头负责,与法工委同仁在6月至10月间全身心投入二审前的调研论证修改中。这个承载着百万市民安居梦的立法工程,因为一次特殊的邂逅,在我职业生涯中刻下永不褪色的法治注脚。
那是个被梅雨浸润的午后,法工委办公室的电话突然响起。“我们是几个小区的业主,能不能当面说说对物业立法的建议?”电话那头的声音既忐忑又期待。放下听筒,窗外的梧桐叶在雨帘中婆娑,我忽然意识到:这或许就是立法工作者最珍贵的礼物——来自基层的法治心跳。
7月22日下午,四位来自南山景园、梦溪嘉苑、天和星城的业主代表满面诚恳地坐在会议桌旁。“大家别拘谨,今天就是来听听你们的真实想法。”我微笑着开了个头。退休干部陈先生率先发言,他长期关注物业管理和业委会事务,对相关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其他业主也纷纷打开话匣子,围绕业委会筹建流程、物业公司服务质量、社区治理模式、物业收费透明度及监管机制、住宅物业维修基金的使用等关键议题,畅所欲言。
我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每一位业主的发言,手中的笔不停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生怕漏掉任何一个有价值的建议。这些建议,是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我深知,只有将这些民意融入条例,才能让法规真正落地生根,惠及百姓。
退休干部陈先生感慨:“我长期关注物业管理和业委会事务,如今能当面建言,深感民主立法的力量。我们查阅了《民法典》及上海、苏州等城市的立法资料,只为提出有见地的建议。”其他业主也表示,电话联系后,法工委迅速安排了这场面对面交流,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开门立法”的魅力,激发了持续关注立法动态、助力和谐小区建设的热情。
会后,法工委将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系统梳理,我与同事们一起研讨,力求将这些民意精华融入条例的修改完善中。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如今已成为条例中熠熠生辉的条款;那些热烈的讨论,化作法治建设中温暖的注脚。
恰逢条例正式实施满三年,小区路灯在法治之光的照耀下愈发明亮。陈先生们或许不知道,他们当年种下的法治火种,如今已成燎原之势——全市业委会组建率不断提升,政府部门每季度对老旧小区服务质量评价实现100%,全年对市场化小区物业企业服务质量评价达100%,问题突出小区整改率明显提升。这些积极变化,是万千盏照亮归途的法治明灯,是立法者与人民群众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