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京法萱 本报记者 张驰川
“孩子穿上法袍扮演‘小法官’时,不仅学会了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还主动和我讨论校园霸凌的应对方法,这样的教育方式太有意义了!”近日,京口法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家长大孩子”法院亲子互动营活动,10组家庭通过角色互换、情景演绎、法律实践等沉浸式体验。这场活动正是京口法院近年来深化未成年人普法教育、构建“家校社”协同保护网络的缩影。
双向互动创新普法形式
“您未经同意翻看我的日记,侵犯了我的隐私权!”活动中,10组家庭通过亲子角色反转构建双向教育场景:孩子们化身“小家长”,运用法律知识模拟家庭教育;家长则扮演“问题少年”,在情景剧中体验青少年心理困境。这种“角色反转+情境演绎”模式,将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抽象条文融入生活化场景,使单向普法宣讲转化为亲子双向共学,让法律知识在沉浸式互动中内化为行为准则。这种“体验式普法”,正是京口法院近年来探索普法创新路径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京口法院积极践行“普法进校园”,开展“国旗下讲话”“法治第二课堂”等宣讲活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剧、游戏方式“沉浸式”普法。同时,组织开展“法治夏令营”“阳光苗苗”等活动,邀请学生、老师、家长走进法院,用主题活动、参观交流延伸普法链条,实现法治教育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的培育升级。
主动践行深化教育成效
“现在开庭!”在庄严的法庭上,学生小雨正身着法袍,手持法槌,审理着一起改编自真实校园纠纷的案件。庄严高悬的法徽下是她稚嫩却坚定的脸庞,随着“现在开庭”的郑重宣告,清脆又充满能量的声音在偌大的空间回荡,朝气与希望在法庭里蔓延。这正是京口法院深化法治教育工作中的动人剪影。
为了让法治教育真正入脑入心,京口法院集结资深法官与教育专家,历时两年精心编撰《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例选集》,2000余名小读者在法官精心设计的“法律选择题”中,逐渐学会用法治思维解构生活难题。
当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一廊三馆”敞开大门,法治教育便开启了沉浸式体验的新维度。在宪法宣誓厅,孩子们将右手放在宪法文本上,稚嫩的声音里饱含庄严;在“红色初心”党建馆,视频设备带他们穿越到庭审现场,目睹司法环节如何织就公平正义之网。最令人动容的是模拟法庭环节——法官们将真实校园案件改编成法治剧本,从台词设计到证据链构建,全程由学生自主完成。当“少年法官”在专业指导下作出公正“判决”时,法治信仰已悄然扎根。
这种“课程输出-互动体验-法治意识养成”的闭环教育,让法治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点燃青少年心中那簇自主探索的星火,让每个年轻生命都能在法律阳光的照耀下,长成挺立的白杨。
多元协同构建保护矩阵
“以前总觉得打骂是为孩子好,现在才明白沟通和尊重才是关键。”一名被责令学习的家长坦言。
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未成年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参与。京口法院以“京心守未”品牌为枢纽,串联多元力量,将司法审判的“末端处置”升级为“前端预防+中端干预+末端修复”的全链条守护,让“单线作战”转向“协同共治”。
在前端预防上,京口法院深化“法院+校园”协作机制,联合区教育局选派12名干警担任19所中小学法治副校长,精准对接需求推出《校园霸凌零容忍》《珍爱生命,安全你我他》等“订单式”普法课程,把“被动维权”变为“主动防护”。
在中端干预上,京口法院联动教育部门、市五院成立“反家暴联盟”,建立家暴线索即时通报机制,2024年发出人身保护令1份,为受侵害未成年人筑起“安全盾”。
在末端修复上,京口法院开设“心语心愿”工作室,引入心理咨询师+调解员双专业团队,为涉诉家庭定制“心理疏导+法治教育”组合方案。2024年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12份,通过“一案一策”跟踪辅导,让“打骂教育”转向“科学沟通”。
从“小家长大孩子”的亲子互动,到“模拟法庭”的沉浸体验;从法治副校长的谆谆教诲,到家长科学沟通的躬身实践,京口法院始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人们心中。未来,京口法院将继续以创新为笔、以责任为墨,绘就未成年人保护的法治长卷,为“少年的你”撑起一片清朗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