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守伦
暑假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利时机。镇江各地各部门针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省镇江第一中学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员们走上井冈山接受红色教育,200多名镇江学子踏访陕鲁,在“行走的课堂”中触摸历史与海洋,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感与民族自豪感。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需要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厚滋养。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江苏具有悠久的革命传统,红色资源十分丰富,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生动教材和独特优势。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要引导青少年在暑期走进历史纪念馆、寻访抗战遗址遗迹,在研学中“触摸”革命历史,在红色文化的洗礼中铭记历史,感受革命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下坚守信念、勇于牺牲的崇高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青少年的集体荣誉感与社会责任感,激发“勿忘国耻、强国有我”的信念,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重视研学实践,激发爱国情感。开展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活动,是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延伸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爱国情怀从来都不是抽象的概念,它藏在田埂上的汗水中,在老党员的故事里,在实验室的灯光下,在每一次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的选择中。要把研学实践贯穿青少年暑期生活,组织青少年亲身感受祖国巨变,增强“四个自信”;通过参观科技馆、科研机构,参与科学实验与科技制作,赞颂国家科技成就,激发创新热情;走进乡村感受新农村的新变化,体验乡村振兴的巨大成果。从而帮助青少年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研学过程中收获宝贵的成长与爱国情感,将爱国主义实践到学习、生活之中。
创新活动形式,提升教育实效。青少年阶段是人生重要的“拔节孕穗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注重创新形式与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教育途径,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等方式,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阅读挑战、运动打卡,通过积分制激励参与,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机制。鼓励青少年制作短视频、手抄报等作品,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红色研学成果,扩大教育影响力,激励更多青少年在行走中汲取前行力量。暑假期间,“不朽丰碑・江苏青少年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地图”正式上线,为青少年搭建起“行走的思政课堂”。学生不仅能在线浏览各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信息,还可通过手机定位线下实地打卡,解锁电子证书,实现“指尖学习+实地感悟”,为学生的暑期爱国主义教育注入了新活力。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加强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厚植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造就高尚的灵魂,培养良好的品格,培育家国情怀,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