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看京口 2025年08月06日

法官释法明边界 代表说理融情谊

“人大代表+法理同行”让矛盾化解在基层

  

  

  

  

  本报通讯员 邱雅辰

  本报记者 景泊

  

  “楼上漏水泡坏了我的厨房顶,都是老邻居,谈赔偿伤了和气,这可怎么办?”近日,在京口区谏壁法庭审理的一起诉楼上邻居漏水赔偿纠纷案中,双方就房屋漏水导致损失的责任认定和赔偿金额各执一词,气氛一度有些紧张。但在“法官释法+代表说理”的推动下,矛盾迎刃而解。

  “人大代表+法理同行”是由谏壁街道人大工委创新打造的基层治理模式,坚持“站庭结合”,让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阵地融入法庭阵地,人大履职活动融入法庭审判过程,代表旁听案件庭审,参与矛盾调解,将情理与法治紧密结合。

  据悉,在这场纠纷中,谏壁法庭精准识别到这是一起典型的、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相邻纠纷案件,立足“人大代表+法理同行”模式,依托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主动邀请京口区人大代表丁云秀和杨治国旁听庭审过程,参与诉讼调解。两位代表作为基层工作者,具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了解案件内容后,当即表示愿意协助法官一并化解本案纠纷。

  调解现场,承办法官在开庭前向两位代表介绍了案情,从专业角度清晰释明了《民法典》关于相邻关系、损害责任的法律规定,明确了权责边界。同时,丁云秀和杨治国两位代表则充分发挥他们植根基层、熟悉乡土民情的优势,用接地气的“乡言乡语”与双方沟通,设身处地分析利弊、以案释情、耐心劝导,一句“远亲不如近邻”道出了情谊珍贵。在法官严谨的“释法”奠定规则基础、代表们真挚的“说理”消融对立情绪的双重作用下,双方当事人深受触动。

  最终,双方就责任认定和赔偿金额协商达成一致,被告当场同意赔偿原告2025元,原告也欣然撤诉。“我们不再仅仅只是旁观者,而是能带着对社情民意的理解和日常群众工作的心得,成为调解说理环节的关键力量,当事人握手言和,让我们充满了依法履职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参与调解的代表们感慨道。

  谏壁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李瞰、副主任钟文斌表示,探索打造“人大代表+法理同行”基层治理模式,既让人大代表的履职阵地前移、触角延伸,使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成为嵌入司法服务、参与基层治理的活跃单元,也丰富了法庭纠纷化解的手段,让刚性的法律条文通过代表们充满“烟火气”的诠释,实现了法律威信与代表情理的有机融合。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镇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