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京镇
本报记者 林兰
7月的一天清晨,京口区象山街道陈家门社区“服务任意门”便民点的玻璃门刚被擦得透亮,缝补匠李玉萍的手机就震动起来——修理匠袁仁俊在去社区驻点服务的路上不慎摔伤,手掌缝了8针。半小时后,社区“邻家孃孃”志愿队的严月霞和陈长美已提着保温桶,站在了袁师傅家门口。
看着袁仁俊缠着纱布的手,严月霞心疼地说:“袁大哥,你为社区的志愿服务跑前跑后,现在换我们来照顾你!”陈长美则细心记下医嘱:“这几天拆线前你别碰水,社区居民家里有需要修的小家电,我们先帮你登记着,等你好了再说。”
这份关怀源于陈家门社区“走进这扇门,就是一家人”的深厚情谊。2023年,陈家门社区发起“匠人招募令”,袁仁俊是第一批报名的志愿者,他的维修摊前总排着长队。这次袁仁俊受伤后,社区网格群里炸开了锅:家政匠张艳主动提出帮他接送孙子,物业的水电工师傅们轮流接手他的维修预约,连平时腼腆的理发匠陈建平都留言:“等袁师傅好了,我给他剃个精神头!”这些平日里各司其职的匠人,此刻成了彼此最坚实的后盾。
“公益+低偿”织就的温情网络,展现在“服务任意门”墙上的一张特殊课程表上:周一“三官一律”普法,周二袁师傅修家电、孃孃们缝补,周四义诊团队测血糖……10类匠人服务像齿轮般精准咬合。刀匠余时其总把“7折收费”的牌子擦得锃亮,理发匠陈建平坚持免费上门给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这些带着温度的服务,让“匠人”二字有了更厚重的分量。袁仁俊躺在病床上刷着社区小程序,看到自己的维修预约表被标记为“暂缓,由文师傅代接”,突然明白:社区早已把分散的匠人,织成了一张“有事共担、有难互帮”的网。
阳光透过玻璃门,照在“陈家匠”的红色队旗上。在这里,螺丝刀与针线相遇,法律咨询与理发剪刀为邻,每个匠人都是社区治理的“毛细血管”,每个志愿者都是彼此的家人,每件小事都是“家里事”——因为走进这扇门,我们就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