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评论 2025年08月18日

回味纸媒言辞之美 谨防“屏媒”语言之丑

  

  

  

  

  周竹生

  面对壮丽景色,王勃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今人惊呼“哇噻,好多鸟,好好看”;面对高山杜甫感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今人直呼“哇噻,这山真高,这山真美”。

  前面精美的千古绝句来自纸媒,写在古籍上,后面粗鄙浅薄之语来自屏媒,发在帖子上。键盘嘀嗒,鼠标穿梭,互联网文化的快餐化、大众化、粗俗化,在催生屏媒语言多元化、个性化的同时,也带来了语言异化与丑化的风险。

  “绝绝子”可敷衍一切赞叹,“芭比Q了”能囊括所有失败,“老六”异化为恶意标签。当“屌丝”等网络粗话、黑话、荤话直滚,当“夺笋”替代批评,“真香”消解原则,实则暴露了情感表达的贫瘠与思辨能力的退化。“yyds”驱逐“精彩绝伦”,“emo”替代“忧郁惆怅”;“cp”模糊亲密关系的多样性,“diss”简化复杂批评的层次。当青少年以“xswl”(笑死我了)、“ssfd”(瑟瑟发抖)进行日常交流,代与代之间便筑起字母高墙。此种异化非为开放包容,而是对汉语表意根基的自我瓦解。承载着《诗经》雅言、汉赋唐诗的汉语肌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模糊。“媛”字本为《诗经》“邦之媛也”中的明珠,却在“佛媛”“病媛”等标签下沦为道德刑具。词语一旦被污名化,语言之美就会成为语言之丑。

  汉赋楚辞,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千古流传,堪称瑰宝,为我们留下了叹为观止的中华文化。纸媒语言之精美靠的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推敲。屏媒时代,坐也坐不住,静也静不下,更不肯动脑子花功夫,写字标成了打字,字斟句酌变成了发射字弹,粗制滥造,胡言乱语,另一种语不骇人死不休做到了,但是语言之规范之精美之高雅的坚守就开始破防了。

  语言污染绝非无伤大雅的娱乐,而是对文化根基的深度破坏。何以拯救?唯有在敬畏中创新,在规范中生长,才能使汉语跨越时空的河流,继续承载一个民族的智慧与荣光。字里乾坤大,词间日月长——这既是对中华文明的承诺,亦是对中华文化的坚守。

  (作者系本报特约评论员)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镇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