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伟
我的老家在上饶市婺源县的一个乡村,过去属于龙山乡,现在属于中云镇。由于父母都还在老家生活,每年我都会回去几趟,对老家发生的变化,说实话倒不曾留意。这次单位组织的“行走故乡看中国”活动,要写一写回乡感受,让我有机会将自己40多年的所见,以片段的方式在文字上予以呈现。
一个地方的变化,于个体而言大体体现在吃、穿、住、行、游、购、娱等方面。于我而言,家乡的变化在吃、行、游上让我印象更深刻些。
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还不丰富,生活还比较拮据,自然在吃上还不能随心所欲。曾几何时,站在村里的油条包子铺前,尽管垂涎欲滴,无奈囊中羞涩,只能作罢。记得第一次到集镇上吃小吃,那还是在上小学前,是伯父带我去的,印象中是到电影院看了场电影,顺便到街上吃了碗“清汤”,类似现在的馄饨,没那么大,肉也少。尽管如此,对我来说那就是人间至上的美味。再到年龄大些,上小学了,一次父亲到县城出差带上了我。那是我第一次到婺源县城,也是那一次,我平生第一次下馆子,之后好长时间都念念不忘。
如今,对于我小时候认为的珍馐美味,于我的孩子们而言虽不能说是家常便饭,但只要是想吃就能吃上。
鲁迅先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上初中时,要到十里之外的乡镇学校上学,走的是一条“马路”,晴天车经过会扬起灰尘,雨天则是一片泥泞,有些地方甚至要穿上雨靴才能经过。很多年以后从外地学校放假回家,发现这条路竟变成了水泥路,便有些喜出望外,心里想这下回家方便多了。
时光飞逝,慢慢地许多乡村都通了公路,县城也有了高速公路和高铁。记得我初到镇江工作的几年,回一趟老家差不多要花两天的时间,头一天出发要到第二天才能到达。而今,我乘坐高铁,早上从镇江出发,只要不是节假日,中午就可以到县城,可以说是“朝发午至”。
不知从何时起,婺源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带火了旅游业。现在我每次回老家到婺源高铁站下车,都可以见到许多游客,特别是节假日,更是人头攒动。今年“十一”假期旅游数据显示,婺源在年轻人的追捧下成为排名第一的热门宝藏小城。而旅游市场的火热,也带动了餐饮业、住宿业还有文创产业的兴起。可以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婺源就业增收的富民产业,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在我眼中40多年的历史变迁,与新中国的沧桑巨变紧密相连。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我相信家乡会继续变下去,在传承与创新的融合发展中不断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