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 晓
身处“一屏万卷”的时代,当手捧一本书成为一件奢侈的事。对很多老学究来说,“阅读”其实都是既令人熟悉、又感到有些陌生的一个词。熟悉是因为长久以来都以纸质书籍、报刊等为主,无论正襟危坐地认真读,还是斜靠沙发随意翻,或者躺在床上侧身看,鼻能闻到油墨香、耳能听到纸张摩擦发出的“哗哗”响。
而说现今“阅读”让人感到有些陌生,则是因为我们几乎把所有“垃圾时间”都用在“划屏”“听书”等方式上,以至于无闲暇对阅读生活的本质加以思考。
以前上学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新华书店。每到周末放假,当我不回家时,我就约几个好同学一起,急不可耐地钻进新华书店。那时候看的书仅限于教辅书,书店员工很友好并不烦我们穷学生,至多温柔地提醒一句“小心一点儿,别把书弄脏弄皱”。偶尔我们还带上纸笔,记些重要知识点。高中时间很紧,我见缝插针地利用时间去书店,拓展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高中那段难忘的时光。
到了大学,图书馆成了我的常驻地。相对于书店,图书馆肃静很多,而且有桌有椅。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我深以为然。大学期间,除了上课,我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
一篇一篇的文章,一本一本的书,如饥似渴地读。我切身体会,读书就如同跟一个个大师对话。那些大师,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他们平易近人,温文尔雅,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区区我辈,何德何能,唯有感恩。感恩和平年代,赐我一方安静的书桌。感恩父母,再怎么困难也没有放弃供我读书识字。感恩我自己,一直以来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
诚然,我们一直以为自己的阅读生活由自己做主,秉持自己的阅读生活由自己做主,翻什么书、看什么报及采用什么方式阅读,虽很单调,却能专注。随着出版内容和先进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带来的数字阅读、有声阅读、可视化阅读已超越传统阅读体验、颠覆了我们对传统阅读的认知,图文、音频、视频及AR/VR技术的加入使阅读变得生动立体,未来的数字阅读将变成融合各种感官体验的沉浸式阅读。
在5G高速度、低延时、大容量的带动下,“万物皆可为媒介”,数字阅读的空间和场景会得到极大拓展。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深度数字化将大幅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数字阅读不仅仅局限在手机、电脑等现有终端,未来各种终端阅读设备之间能无缝切换,智能手机、车联网、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等,都将成为阅读的载体。
读书目的有所不同,从学习或研究而论,效率当然要紧,须追求“有用”。有本书,叫《怎样读书》,汇总胡适、蔡元培、朱光潜等民国学者的现身说法,有兴趣者可找来一读,结合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但愿都能有用。
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形成了环路,方法简单,但大多数人畏难退却。只读一两本,认识多浮浅,这么读,全面、深刻,背景类的介绍也不用重复阅读,实际上很省时。有些人怀疑或嘲笑,认为一年读几百本书,是不可能的。
打个比方,你总不运动,跑上几步就大喘气,还说别人怎么可能一口气跑十几公里,你压根儿不知道别人天天锻炼,天天在跑,自然驾轻就熟,很快就能到达终点,说不定,还能说出这一路经过哪些风景呢。
如果读书总奔着“有用”而去,那么就会变得功利心太强,会让人焦虑,也会丢失初心。不管什么事,喜欢总是根本。故而,读书门槛的降低,阅读方式的多样化,并不是读不下去的理由。任何事情都该有一个正常的、通用的、两全其美的解决途径。
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称为“贵”,可见人是多么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称之为“明”,又可见自知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
渐渐地,我发现,我一次又一次地在书中看到了我自己,看到了我性格上的小缺点和小优点,感悟到了读书其实就是在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