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西津渡 2025年01月17日

萧何为何独重“律令图书”

  

  

  

  

  □ 滴石水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初读《史记·萧相国世家》时,对萧何进入咸阳的作为有点不解。那个时代,天下纷乱,很多仗打的目的就是争夺地盘、抢夺金帛财物。刘邦是这样,项羽也是这样。“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项羽进咸阳,抢光财宝,一把火把咸阳烧了。萧何为什么随着饿狼般的大军进入咸阳后,不去抢夺金帛财物,独去收取“律令图书藏之”?深入研读汉代历史后,才明白萧何此举的英明,从心底里敬佩这位大汉帝国厥功至伟的战略家、政治家。

  萧何收藏的不是一般的律令图书,而是秦王朝的法律文书、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税赋账簿等等。常人眼里金帛财物是宝,而萧何眼里这些“律令图书”是宝中之宝,它们为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发挥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司马迁用短短数语,归纳了“何具得秦图书”的作用。大家都知道,项羽违背楚怀王当初的约定,不给刘邦做关中王,而是把他封到了巴、蜀。张良走项伯的后门,要来了汉中,于是刘邦当了汉中王。项羽范增以为,巴蜀汉中都是不毛之地,不要多久就可以灭掉刘邦。谁知刘邦嘴里大骂项羽背信,暗地里却乐得去当汉中王。自己的实力斗不了项羽,躲进巴蜀安全。萧何从“律令图书”中得知,这些地方不但不穷,而且还富得流油。因为它们未遭战乱。司马错平蜀后,又带去了铁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大家还都知道,刘邦和项羽曾在荥阳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项羽要烹刘邦父亲而刘邦要分一杯羹的典故就发生在那场拉锯战中。刘邦被消耗得精疲力尽。山穷水尽之际,秦朝的“律令图书”让刘邦团队柳暗花明。他和他的谋士们从秦国详细的地理图册中找到了办法,开辟北方战场和南方战场,三面迂回楚国。于是,韩信去赵代,刘贾走南路,随何去九江,刘邦自己正面阻击项羽。在这之前,军神韩信没有打过大仗。他仔细研究秦朝的地图,开始了收复关中的“暗渡陈仓”之战,降服了两个秦王,出关打下韩国,又回头把章邯圈死在废丘。一个关外汉,没有秦朝的地图资料,他是无法清楚关中地形城池和关口而又如此运用自如的。除了韩信这一路实现战略意图外,南路刘贾也连战皆捷。项羽被三路打得身心俱疲,不想打了,划鸿沟讲和。

  纵观楚汉相争,当初刘邦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刘邦被项羽打得狼狈不堪的许多历史镜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后来翻盘了。是项羽不能打了?是刘邦突然特别能打了?当然不是。秦的“律令图书”让汉军打得布局精巧、神出鬼没、收放自如,犹有神助,最终让项羽自刎了。

  萧何收藏的“律令图书”,不但让刘邦夺取了天下,而且让汉王朝根基稳固,天下安然。史称“汉承秦制”,此话何意,我认为汉承的就是秦的“律令图书”。“汉兴,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蠲削烦苛,兆民大说。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汉书·刑法志》)萧何结合汉初天下大势和百姓民愿,研究秦王朝的“律令”,在比较完备的秦律基础上,删减、增补而制定汉律,即史上著名的“汉律九章”,使大汉王朝的法律系统化、条理化、规范化。此律对汉代乃至中国封建时代的法律制度建设,具有很大的影响,是中国法制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当初跟刘邦一起打进咸阳的汉初名臣还有曹参、周勃、樊哙、张良等等,为何萧何独去收藏秦王朝的“律令图书”?这就涉及到一个人的政治智慧和眼界了。汉初名臣都是汉王朝的栋梁之才,但萧何可谓栋梁中的栋梁。首先,他的视野广阔。虽然秦末天下大乱,但他很清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地同域,量同衡,币同形”,华夏智慧集大成,形成了最完备、最系统的国家治理体系,这是秦以前绝无仅有的,是最最宝贵的财富。其次,他目光远大。秦末想当天下帝皇的诸侯几十个。项羽借楚怀王之名分封的诸侯就有十八路。最后独独刘邦君临天下。萧何的政治目光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这种超乎常人的政治眼光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他收秦“律令图书藏之”。这个巨大的财富帮刘邦打败了项羽,赢得了天下;这个巨大的财富也帮刘邦迅速安定了大汉王朝;不止于此,它还整个影响了汉王朝407年。“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孝宣之治”“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永元之隆”,汉代六大盛世中,我们都能找到借鉴秦“律令图书”的影子。

  后人研究萧何的文章,数以万计。我仍然要反刍萧何独藏秦“律令图书”的史事,是想说,宝物于人类,有一人之宝,有一国之宝。宝人皆喜之,有志之士要重治国之宝、社稷之宝。一人之宝,即使终身受益,乃至惠及子孙,终有化作尘埃之日。而一国之宝,让天下受益,使苍生获利,永远是有生命的。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镇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