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滴石水
东坡肉,妇孺皆知,老少皆食,一道著名的大众菜肴,肥而不腻,香甜松软,营养丰富,入口即化。
东坡肉实质是红烧肉。红烧肉是中华美食的经典,历史悠久,有案可稽可追溯到东汉。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猪肉制成红烧肉的具体做法——焯水去腥,炒糖色,上色炖煮,收汁装盘……猪肉代代有,年年烧,出名的红烧肉一二十种。
近读史书,读到苏东坡的《猪肉颂》,细细品嚼该诗的真味,联系正史中苏东坡的传记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忽然感到东坡肉这个代代传诵、华夏最著名的红烧肉不是烧煮出名的,而是百姓叫出名的。
正史中没有苏东坡烧制东坡肉的明确记载。其他史料有几种说法。追本溯源,有一个共同处,即苏东坡赤诚为民,而百姓衷心爱戴苏东坡,从而“造就”了东坡肉。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四月,苏东坡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洪水围困徐州,水位高至二丈八尺。苏东坡亲荷畚插,与全城军民抗洪筑堤保城,奋战七十多个昼夜,保住了徐州城。徐州百姓在抗洪保城的日日夜夜中,看到了这位与百姓同呼吸共存亡的好官,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知州府慰劳。苏东坡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全城抗洪百姓。百姓食后,香在嘴里,甜在心里,“东坡肉”从百姓嘴中叫喊出来,口口相传,全城皆颂。宋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一月,苏东坡再次任杭州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滂沱大雨一直不止,太湖泛滥成灾。由于苏东坡及早组织百姓疏浚西湖,加堤建桥,使全城百姓度过了大洪灾。杭州百姓从心底里感谢这位赤诚为民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时的抗洪事迹,于是到了过年,也抬猪担酒给他拜年。苏东坡也无法推辞百姓的真情实意,便收下教家人制成红烧肉,然后分送给疏浚西湖的民工们过年。大家吃后,嘴里享口福,心里享幸福,都把他送来的肉亲切地称为“东坡肉”,且年年相传,岁岁称颂。
《猪肉颂》里说:“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反复品味这如油诗俚语般的诗句,我觉得透过这东坡肉,反映出苏东坡乐在百姓之中的状态。黄州的猪肉好,有钱人不屑于吃,贫者又不知道怎么煮。他早上起来吃两碗,饭饱意美。这种乐朝堂不可得,府堂不可得,唯有跟百姓生活在一起,农人农事农饭农乐,才能有如此美妙感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社会圈子里,绝不可能有如此感觉,再美味的红烧肉,百姓也绝不会称其为“东坡肉”。苏东坡“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跟百姓一起同吃同住,“身耕妻蚕”,才能获此快乐,也才能让东坡肉成为百姓嘴里最佳的美味。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粗看《猪肉颂》此语,似说东坡肉的烧制过程,细想想,不尽然。它十分典型地反映出苏东坡身处贫境时的生活态度。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原序》中说,苏东坡是一个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月夜徘徊者……在不准“食官粮,住官舍,签公事”的儋州,尽管“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因为和千万平民生活在一起,贫穷生活中有智慧,他跟百姓常采苍耳嫩叶,煮成菜羹喝,且“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
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就是这样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中,深融百姓生活土壤中,把生活过得快乐灿烂。他爱百姓,百姓爱他,“东坡肉”从百姓心底喊出来。其实远不止此,还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芽脍”“东坡饼”“东坡羹”……就此说苏东坡是吃货,不尽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