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芙蓉楼 2025年03月14日

我的射击往事

  

  

  

  □ 赵步道

  朝鲜战场上,我军传奇人物,用一杆不带瞄准境的苏制短管步骑枪,射杀了214名联合国部队官兵(美军为主)。这位传奇人物,既是我老乡——兴化人,又是我老部队的战友——24军72师214团的张桃芳。张桃芳被誉为志愿军神枪手、冷枪英雄、上甘岭狙神。前几日,与张桃芳同村的李树楚先生,在《泰州晚报》刊登了宣传张桃芳事迹的文章,引起强烈共鸣,也勾起了我对射击往事的回忆。

  记得新兵连训练期间,每人打5发子弹,投一枚手榴弹,算完成任务。下连队后,我当了炮兵,轻武器射击成了“副业”。当我趴在地上,拉枪栓推子弹上膛,呼吸瞬间急促,心跳突然加快,清晰的靶子,变得模糊不清,端枪的手更是抖得厉害。那些记得烂熟的操作要领,那一刻因为紧张忘得一干二净。旁边的战友“砰、砰”打了起来,可我连靶子还没瞄住呢。冰冷的雪地上,我全身发汗,稀里糊涂放了5枪,眼睛还没睁开呢,结果可想而知。

  当看到别人拿着满是弹孔的靶纸,喜气洋洋交流体会时,我羞得无地自容,钻地缝的心都有了,好几天提不起精神,直恨自己窝囊,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当兵的料。

  到了军机关工作,手枪成了我的编制武器。我们的首长是一位参过战的老兵。他不仅武器样样通,地图用得好,打枪更是绝活,有百步穿杨之功。

  首长不拘泥于打得准,不过多强调精度,而是立足实战,练好各种姿态下的速射,创造了立式、跪式、卧式、侧式、仰式等带战术动作的射击方法,强调先敌开火,使其丧失作战能力。在首长的指点下,我认真琢磨起射击来。

  手枪基线短,又缺少固定依托,比起步枪来瞄准的难度大。心理素质不好的人,轻微的呼吸,都会影响射击效果。击发时,食指习惯性朝左下用力,枪响瞬间闭眼,枪口定会跑偏,甚至脱靶。瞄准中,如果侧重于靶子,忽视准星和缺口的居中平整,也会因毫厘之差,而失“千里之外”。克服上述问题是打好手枪的关键。我重新捧起教材,反复研学射击原理。

  比如,尽量伸直胳膊,延长射击基线。食指虚握,末关节平稳后压扳机,用力轻柔,呼吸均匀,有意识瞄准,无意识击发。准星缺口摆正端平,自下而上,预压扳机,接近靶心,自然击发,动作连贯结合等等。

  再如,54式手枪重,枪机硬,运行距离长,阻力变化明显,但火力猛,精度高;77式手枪小,基线短,便于携带,但枪机涩硬,双手握枪,击锤易伤手,且精度差;95式手枪适中,材料新,枪机轻软、柔滑,手感好,精度高。

  带着这些“道道”,按照不同的习性,我开始了各种状态下的“科技练兵”。除了正常训练外,专练打侧风,打逆光,打阴暗天气,以及雨雪中射击,运动后射击。瞄一次有一次的体会,打一枪研究一次弹着点,找出问题,修正偏差,重复瞄准,精准射击。

  我深深体会到,准星缺口看实了,确保在一条线上,靶子瞄得虚一点,即使稍许晃动,只要不离开靶子,肯定中弹。如果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准能打出好的成绩。

  “艺高人胆大”。枪法练精了,心理问题迎刃而解。经过反复刻苦训练,子弹像长了眼睛一样,不仅5发弹打出50环的好成绩,而且打隐身靶、并列靶从没跑过弹,速度也比标准时间缩短了许多。

  到军分区机关以后,我带5名同志,参加“四大部”机关射击比武。既当选手,又当教员,取得了个人单项第一(50环),集体第二的好成绩,仅次于由侦察参谋参赛的司令部,人人捧得奖品,大家都高兴得像个孩子。

  组织军分区手枪训练,我组织机关和所属人武部的20多位领导,集中起来参加比武。跑1发子弹罚款100元,微信现场转账。最后仅两人免罚,其中有我。虽然做法欠妥,但大家兴致高涨,回去偷偷地练习,期待下次比武夺魁。

  刘胡兰女子民兵班是个老典型。我将班里的姑娘们拉到军分区训练场,战高温,斗酷暑,一个个晒得黝黑发亮。从打半身靶到打小餐盘,从静态卧姿打到跃进50米后再打,命中率大幅提高。在省军区比武中一举夺魁,人人立功,胸佩红花,受到了省委书记的亲切接见和赞扬。

  时光飞逝,现在年逾花甲的我,既近视又老花。戴上眼镜看准星缺口是虚的,摘下眼镜看靶子模糊了。保证不脱靶还行,但精度、速度下来很多。难怪这么早退休呢,因为我已经打不好枪、上不了战场啦!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镇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