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硕
“‘十几年没见着这鳞片了,你们快看,像不像刀尖划过水面的痕迹!’清晨的码头边,舅舅正用布满老茧的手指摩挲着一张泛黄的渔网,网眼间残留的几片银鳞在朝阳下闪着微光。”这是镇江市第三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讲大赛中,来自市生态环境局的参赛选手杨天意分享的一段因镇江人民不辞辛劳志愿巡护,不懈努力治理生态,而让长江刀鱼重现江河的感人故事。
一场宣讲比赛找到奋斗方向
为广泛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入职市生态环境局从事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以来,杨天意就以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己任。“作为生态环保铁军的一员,我既是建设美丽镇江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杨天意说,“我希望通过宣讲生动的故事,让大家感受到镇江生态环境的提升,了解良好生态环境的来之不易,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伟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杨天意深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能够被全社会积极认知、广泛认同,宣讲的故事就必须带有群众的温度、蕴含群众的智慧、闪耀群众的光芒。于是,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重要时刻、事件、政策成了他的“特别关注”,企业、志愿者、媒体等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先进事迹列满了他的“收藏夹”。
今年春天,杨天意看到这样一条消息:长江刀鱼现身运粮河。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真是水环境治理的奇迹”。为深入挖掘背后故事,杨天意开展了大量资料查阅和走访工作。在一次实地调查中,他遇见了一群“红马甲”,他们是义务巡河的志愿者。5公里的河道,每两天一个来回。在亲身参与了几次志愿巡河后,杨天意深深感受到志愿者们的艰辛与不易,更对他们让436条农村河道带来新生的成果由衷敬佩。经过反复的打磨和练习,杨天意带着“红马甲”的故事登上了宣讲大赛的舞台,他的切身体会和真情流露打动了现场的许多观众,引起了强烈共鸣和反响。多家媒体对义务巡河志愿者的事迹进行报道,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巡河护河的志愿工作,关注到长江刀鱼这个濒危物种,关注到镇江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杨天意说:“这是我此次参赛最大的收获。”
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
在宣讲大赛之前,杨天意就曾参加过多场宣讲活动,却时常碰到这样的难题——“我年纪大了,不懂什么生态文明。”为什么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已经如此之多,群众还是时常觉得离自己很远呢?这次宣讲大赛的经历激发了他对全民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深度思考。
让宣讲大赛中的好故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是巩固思想传播阵地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通理论宣传与群众行动之间“最后一公里”的现实需要。通过宣讲大赛为纽带,杨天意带动了许多优秀选手共同组建镇江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讲团,走进企业、学校、街道、社区、乡村,在全市范围开展了约20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巡回宣讲活动,主动把好故事送到群众身边,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群众关心的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持续激发全社会参与美丽镇江建设的内生动力。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中华鲟标本,它是来自长江的旗舰物种,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生态文明融创馆讲解员是杨天意除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讲团成员的又一个身份。自2024年11月开馆起,杨天意就在此承担讲解工作,由于他的讲解风趣幽默,因此很受孩子们的欢迎。
“中华鲟为什么不见了?”面对孩子们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杨天意在欣慰于讲解工作有所成效的同时也倍感肩上的担子更重:“讲解工作不仅是要把知识讲好,更要引起孩子们的思考,让孩子们树立起保护长江的意识,这件事并不轻松。”为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指示,杨天意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学习阅览科普知识,精心筛选适合孩子理解的内容,仅为讲解好融创馆中的生物标本展示区,他设计的讲解稿就长达10页。只有了解才会热爱,只有热爱才会行动。秉持着这一观点,杨天意还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努力让生态文明思想传播“破圈”。在“镇江生态环境”视频号上,他制作、发布的动植物科普视频让更多人了解到了长江江豚、东方白鹳等物种。
从宣讲大赛选手,到宣讲团成员,再到融创馆讲解员,杨天意说:“我其实只有一个身份——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讲故事的人。”讲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不仅是对过往奋斗的见证,更是对未来征程的启迪。心怀对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敬畏与热爱,还有许多像杨天意一样为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内核”而不懈奋斗的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生态文明传播者的责任与担当。
绿水青山间,他是讲故事的人,他们是讲故事的人,他们将生态文明的种子播撒四方,为全民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凝聚起磅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