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评论 2025年07月22日

城市新一轮比拼开始

  

  

  

  华翔

  ■摘要

  所有的城市,都站到了新一轮竞争的起点上了。

  

  时隔10年,中央再次召开最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轻易不召开的会开了,是因为中国的城市发展又到了一个关键路口,如会议消息中所言“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而这样历史性的、关键性的、节点性的会议,必然引领着一个较长阶段的城市走向、城市发展的模式以及城市工作的内涵。新华社的会议通稿信息量非常大,各路专家媒体也发表了种种解读,同样信息量很大。

  譬如公众号《城市财经》关注“五个转变”背后的城市发展逻辑重构。过去我们的城市发展逻辑是怎样的?是“先通过户籍松动吸引农民进城,再靠卖地卖房获取资金,用这笔钱砸向交通、医疗、教育等大基建,把优质资源集中到城市核心区,形成‘资源聚集-人口流入-土地升值’的循环”。这套模式确实创造了城镇化奇迹,让无数乡村变都市,但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城市越来越大,却越来越同质化;土地财政依赖成瘾,地方债务压力陡增;核心区资源挤爆,郊区配套跟不上;人口红利见顶后,增量扩张难以为继。所以,这次会议提出了“五个转变”——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这五个转变背后,是中国城市发展逻辑的彻底重构: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从“土地驱动”转向“价值创造”,从“千城一面”转向“各美其美”。也就是说,“未来的城市,不再比谁长得‘大’,而比谁活得‘好’;不再比谁‘面子亮’,而比谁‘里子实’。”对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生活更便利、环境更宜居;对城市来说,意味着找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对国家来说,意味着城镇化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再有公众号《TOP创新区研究院》关注的是“七大重点任务”代表的七个工作维度。“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是体系维度,意味着城市演进的重心正悄然迁移到网络结构和承载协同上;“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是动能维度,未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既包括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也包括它对创新要素的聚合与转化能力;“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是体验维度,宜居已经被分解为一系列具体机制:从住房供给的方式转变,到城市功能的微更新,再到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提升,形成一张“人本导向”的治理网络;“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是绿色维度,意味着绿色将从边缘进入主结构,成为城市决策中的刚性要素;“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是风险维度,标志着城市治理开始从“表面强度”转向“内在韧性”的重塑,城市的抗风险能力和应急响应系统成为考核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新标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是文化维度,在未来城市更新项目中,文化“含量”将直接影响项目评级与资源获取,文旅、非遗、夜游、艺术装置等,曾经被视为“边角料”的项目,将变成获取政策支持的重要支点;“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是技术维度,是智慧城市与数字治理。这七大任务,几乎涵盖了未来10年城市工作的所有主赛道。

  阅读相关报道,却有两个强烈的感觉。其一是“第Z城”的概念不断在脑海中浮现;其二是三四线城市的破茧之路或许就在人文滋养。

  “第Z城”,是《新周刊》在一轮轮的“抢人大战”热潮不退的背景下,于今年推出的一个概念。Z是字母表的最后一位,却是年轻世代的代名词。《新周刊》讲述了年轻人之间的一个新风尚——“蹲城市”,即他们拖着行李箱穿行于不同都市,在房价、美食、气候、文化氛围间反复权衡,只为寻找一座能与青春共鸣的城市。“第Z城”,就是为Z世代年轻人打造的城市理想形态,核心特点是:为年轻人而建的城市,强调生活体验而不仅是生存空间;具体表现为“流动、温暖、丰富、包容、松弛”等特质;需要满足年轻人对“生活性价比、便利度、工作机会、文化活力”的多重需求。事实上,若把体制语言的内涵重新诠释,我们就能发现,当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特质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时,其内核正与Z世代向往的“第Z城”不谋而合——那些拒绝“爹味”、远离“班味”的活力之城,本质上就是“更有朝气的经济,更多元的城市文化,更可接受的生活成本,不浪费年轻的热忱与才情”。另一个例子,有调研显示82%的年轻人有换城意愿,他们定义宜居城市的20个关键词中,一半关乎生活细节:宠物友好、livehouse、古建筑群、二手市场甚至“水果自由”。这恰与中央会议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高度契合。这样的不谋而合与契合,恰是告诉我们,城市的未来就在——用生活方式吸引人,以城市特色留住人,借城市产业成就人。

  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意味着“千城一面”的扩张模式被摒弃,城市发展正从同质竞争转向特色发展。曾经困惑于马太效应的三四线城市,或许就看到了破茧之路——不再复制大城市的摩天楼群,而是将文化基因转化为当代生活语法。因为,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源代码”,亦有独属于自己的地域美学。有成功的城市案例在前。譬如襄阳,其“三国宇宙”的实践就是历史名城从景点运营商转型为生活方式供给者的全新路径。有在仲宣楼遗址开发AR剧本杀《凤雏归来》,玩家解密线索可兑换牛肉面;有护城河桨板瑜伽课程结合水战历史讲解;有唐城影视基地开放夜游,允许汉服爱好者参与情景剧演出。由此吸引了一批“新襄阳人”群体,包含数字游民、手作匠人、国风KOL。他们正推动“在地化创新”形成滚雪球效应:汉江畔的集装箱市集活力涌现,手工皮具工作室与机甲改装车间比邻而居,北街的老茶馆引入电子民谣驻唱。“文化不再是被供奉的遗产,而是呼吸着的日常。”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李志刚如是评价。而DT财经调研显示,68%的年轻人愿为深度文化体验迁移城市。

  时隔10年,中央再开最高规格会议,城市新一轮比拼开始!所有的城市,都站到了新一轮竞争的起点上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镇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