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西津渡 2025年01月24日

回忆儿时过年

  

  

  

  

  □ 王福海

  儿时特别喜欢过年,因为过年可以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感觉年味也特别浓。

  记忆里,年的序幕是从小雪节气拉开。小雪一到,天气转冷,家家户户陆续开始腌咸菜,条件好的人家还会忙着腌制咸肉、咸鱼,灌制香肠。

  那时,镇江农村流行一句话:“进了腊月门,黄土也要贵三分”。年终,当各种票证发到手,老百姓就会忙里偷闲到附近的供销社或供销社代销点购买丹阳黄酒、洋河大曲、松花蛋、黄花菜、木耳、粉丝、绵白糖等这些平时买不到的东西。

  我的母亲通常会在这时候安排一个星期天怀揣着布票、棉花票带着我们姐弟几个到镇江最繁华的大西路,逛逛镇江副食品店、镇江百货一店、谢馥春、鼎大祥绸布店等,添点针头线脑,再帮我们买新鞋,买棉花和布料,顺便在恒顺酱醋厂打点酱油。

  由于缺少收入来源,儿时的农村生活很清贫,大部分人家都买不起现成的衣服,为了能使一家老小过年有个新鲜气,一般会将来自苏北的裁缝请回家做上一两天衣服,那些裁缝经常是这家还没有做完,下家就开始预约,有时一做就是一个村,直到腊月二十七八才能返回老家。

  掸尘是农村家家户户节前必须做的一件事,农村人平时要忙种田,没有时间彻底打扫卫生,但是到了年关,再忙也要清扫一次,其中掸尘是必须做的。那时的掸尘工具比较简单,找一根长竹竿,到生产队的竹园里砍上几支竹枝用麻绳绑上,就可以深入到房子的每个角落去除蜘蛛网和灰尘。

  蒸包子是过年前的大事,村民一般会选择在年前的一周时间内进行。那时候没有冰箱,包子做早了容易坏。而包子的馅心家家户户都不外乎青菜、马齿苋、萝卜丝、糯米饭、腌菜等,没有今天的品种多,也没有现在的口感好,主要是馅心里油少,调料不全。只有少数条件好的人家,会在馅心里放进肉末、大干、油渣、黄花菜、木耳等。我的父母在蚕研所上班,每到年终,他们单位都会杀猪,做豆腐,因此,那时候我们特别喜欢吃父亲做的萝卜丝包子和青菜包子,咬在嘴里不但有肉的香味,而且油滋滋的,特别解馋。

  滴豆饼是老家农村过年又一个习俗。豆饼的原料是绿豆和大米,制作过程要经过清水泡、石磨磨和用平底锅点滴三道工序,豆饼成型时形状如同一粒大衣纽扣。由于我们村只有一个石磨和一个平底锅,所以每年滴豆饼都会集中在春节前三四天内完成。我们家每年也会滴上五六斤,但有一半都会被父亲送给城里的亲戚,那时,城里人对乡下的豆饼特别青睐。

  贴对联、贴年画是全国统一的习俗,儿时的农村也不例外,大年三十中午饭一过,大人们就开始忙着用面粉调制糨糊。贴对联和年画时,小孩们则要帮助大人们看看正不正,齐不齐。那时除了年画外,对联很少有人花钱买现成的,一般都是花几分钱到商店里买一张红纸,再请村里有文化的人代写。我们村的对联一直都由一名姓汪的小学老师代写,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汪老师开始教我裁纸、折纸,并让我试着写对联,第二年开始,我和汪老师形成了分工,后村十多户人家的对联都由汪老师写,前村几户人家的对联由我写。为了帮村民写好对联,每年春节我都特别留心别人家写得好的对联,还专门用笔记本记了很多。

  年夜饭是中国人特别讲究的一餐,做儿女的哪怕在天涯海角,也要赶回来与父母团圆。不过儿时农村餐桌上没有今天丰富,所讲究的只是八大碗,一般有:红烧鲢鱼、红烧猪肉、红烧狮子头、炒粉丝、炒猪肝、豆饼炒肥肠、烧杂烩、炒豌豆苗、炒菠菜、炒水芹菜等。其中,鱼,谐音余,这道菜年三十上了桌是不动筷子的,一直要端到年初五后才可以吃;豌豆苗,镇江人视它为安稳菜,说一家人吃了这道菜,来年里就会平平安安;菠菜,镇江人称波波巧巧,说吃了这道菜会更加心灵手巧;水芹菜,镇江人称路路通,说吃了这道菜,来年办事将顺顺当当。吃完了年夜饭,家家户户开始守岁,所谓守岁就是晚上敞开大门迎福纳吉,直到零点放完了鞭炮才可以关门睡觉。

  大年初一是我们小孩子最兴奋的一天,起床就可以穿上期待已久的新衣服、新鞋子、新袜子,可以吃到平时舍不得吃,留着过年吃的花生瓜子,还可以无拘无束地放鞭炮和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条件好的人家还会从大人那里得到压岁钱,感觉无忧无虑特别幸福,那时,我们经常会在大人面前天真地说:“要是天天过年多好啊。”

  一转眼我已是奔七的人了,不再像儿时那样期盼着过年,我想,这可能是与我们的生活条件、健康理念发生变化有关。如今,市场供应丰富,小时候想穿的衣服样样有,想吃的鱼、虾、鸡、鸭、肉、水果、副食品随时可以买到,儿时“天天过年”的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镇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