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芙蓉楼 2025年01月24日

话说句容年菜

  

  

  

  

  □ 杨 莹

  十样菜

  腊月二十四是小年,句容人送完“灶神” 就得要备年菜了。过去在乡下过日子,平时大多吃素,偶有荤腥,也只为待客。孩子们就掰着指头盼过年,寻常百姓再不济,鸡鱼肉斩四碗八碟还是要端上桌的,不吃也要做做样子嘛。

  通常里里外外忙消停了,灶膛里的火一旺,就得开油锅了。条件好的人家炸肉圆,浓浓的肉香味能一下子窜老远。而一般人家只能炸纯豆腐做的圆子,过年撑个门面。那时候,一年才开一次油锅,贫富之间的差别全都在这口油锅里了。

  就着热腾腾的油锅来炒的往往是“十样菜”。它是过年必备的一道附菜,就好像是正餐后的一道甜品,与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过年的灶糖一样,是为了迎合时令而专门制作的,哪家桌上都少不了。

  “十样菜”类似于什锦菜,它的品种早在年前就备好了。入冬腌的雪里蕻、红辣椒;地里挖的荠菜、胡萝卜;市场上买来的木耳、香菇、藕片、黄豆芽儿等都要凑一点。等凑足十样,洗的洗,切的切,最后撒以青葱细姜在油锅里爆炒,五颜六色,一装一大脸盆。

  炒好的“十样菜”油汪汪的,虽然全素,但味道却不单一。鲜脆香甜,让人胃口大开。事实上,“十样菜”也不一定就十样,或多或少,完全是过年图个彩头,因为“十样菜”里寓意深浓。譬如黄豆芽形似如意,就叫如意菜;藕片孔多,象征路路通;荠菜和“聚财”谐音;红辣椒、胡萝卜则充满喜庆。

  记忆中的年,总是素打底。鱼肉就像摆设。特别是年夜饭桌上的鱼,从来不让人动筷。句容人信奉“年年有余”,大人就用“年年有鱼”来搪塞小孩,一盘鱼就这样端上端下,端到整个正月。

  渐渐地,人们日子好过了,平时荤腥不断,更不用说过年。除了老辈还有炒“十样菜”的习惯,年轻一代没谁会耐心去忙活了。以至于这道菜便成了美味佳肴旁边的点缀,退出年夜饭的餐桌,彻底成了怀旧菜。然而,随着人们对养生的重视,口味兜了一圈,又回来了。“十样菜”又陆续出现,甚至还成了一些宾馆的金字招牌,它的内容也与彼时趁油锅炒就的杂烩大不相同,越做越精细,成了春节不变的主打年菜之一。

  “斩肉”圆子

  “斩肉”圆子,顾名思义是用肉做的。可在句容郭庄,“斩肉”却是豆腐做的圆子。它像一件百搭打底衫,既可配荤菜烧,也能搭素菜炒,是乡间餐桌上常见的一道菜。郭庄人家中做大事,磨完豆腐就会开油锅,将豆腐挤碎了搓成肉圆一般大小,在油锅里炸得两面金黄,捞起来冷却后贮放在竹篾编制的篓子里,吊在老屋梁上,家中来客了便解下绳系,从篓子里摸上几个,和咸肉一锅煮,非常下饭。

  在那个年代,咸肉豆腐圆子就算是一道大菜了。正因为它沾了荤,加之酷似肉圆,乡邻们干脆把豆腐圆子统称“斩肉”。儿时的记忆里,贮藏食品都是竹制的篮子来盛放,底大口小,貌似腌菜坛子,竹篓入口处还配了个竹编的盖子,封住篓口。竹篓周身镂空编制,四处通风,底端的竹编花纹较疏,越高编得越密,村里人称之为“猫叹气”。

  “馋嘴猫,看家狗”是乡间常有的说法。把“斩肉"放进篮子里,猫是最快发现这道美食的,甩甩尾巴“嗖”地爬到梁柱上,想偷吃,却怎么也够不着。篓子通身全是竹篾编的小三角形,一个套着一个,环环相扣。即便猫使出浑身本领从梁上抓下来,爪子也无法从三角洞里伸进去,于是,竹篓拍遍,只好闻“肉”香而频叹气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小时候也不亚于一只“馋嘴猫”。外婆烧豆腐圆子的时候,我就从灶上一直跟到桌上。好像一旦盯不紧,这菜就会消失。农村开饭规矩大,人不齐不准动筷,有客人在时,小孩不准上桌,看着最爱的“斩肉”端到桌子上,我只能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外婆盛碗饭,夹点菜,让我坐到灶门口去吃。然而为了省菜待客之故,只夹半个“斩肉”给我,我总是夹起来又放下,放下再夹起来,直到把所有米饭都吃完后,才舍得享用。

  如今想起来,这已然成了我记忆里难以忘怀的味道。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现在的饭桌上常见的豆腐圆子被真正的“斩肉”替代了,“猫叹气”早已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但郭庄人做豆腐圆子的传统仍然在,特别是快过年了,很多城里人会拎着菜篮子到乡下预订这种年菜。出锅的时候就排队等,那些现炸的“斩肉”黄灿灿油汪汪的,外焦里嫩,香酥可口,如果再蘸点辣酱,咀嚼时酱汁顺嘴流淌,饕餮之相毕呈。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镇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