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咏
每到辞旧迎新的时候,大家都通过拜年这种形式表达美好的祝愿。拜年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你来我往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里,所有的亲戚,七大姑八大姨都走了个遍。平时大家由于忙着工作,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走亲戚,而在过年的时候,大家有了空闲时间,相互拜年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礼尚往来。
在乡村拜年可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不仅是一种风俗,还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让亲情、乡情更加浓郁。大年初一拜年是最热闹的,天还没亮,父母就要赶紧起床,打开大门,拿出香烟、糖果、零食,等着乡亲们过来拜年。只要有人来拜年,都会热情地给大人、小孩递东西,让大家坐下来聊聊天。一般拜年的时候大家都会成群结队,嘴里说着吉利的话。
特别是那些辈分高的,晚辈是一定要去给他们拜年的。如果遇到谁家添了新媳妇的,乡亲们是一定会去祝贺道喜的,既可以让新媳妇儿与村里的人熟络起来,相互有个认识,见到长辈也能有个尊敬,这份热闹劲儿也寓意着主人家添丁发财,人丁兴旺。
小孩子喜欢挨家挨户拜年,主人总会准备一些零食,条件好一点的是各种水果、巧克力,条件一般的也有糖果、饼干、五香瓜子。有的小孩子集中在一起,拜个年收下零食,一窝蜂地往下一家赶,把每家都跑了个遍。
到了大年初二,女婿是必须去妻子娘家拜年的,民间俗称“姑爷节”“迎婿日”。这一天,女儿要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姑爷有“半子之劳”,与岳父母有着亲密的亲情关系。岳父母也会摆出好酒、好菜盛情款待,大年初二回娘家,也给出嫁的女儿提供了与父母团圆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叙叙旧、唠唠家常。
“拜年拜到十五六”,时代不同,人们拜年的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内在的精神却没有变。现在人们通过网络电话、微信视频就可以拜年,哪怕远在天涯海角,也能把温情送到。拜年是一种美好的祝福,一种对亲朋好友团圆的期盼,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拜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特质和精神,寄托和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深厚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