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平
在“新春第一会”上,市委书记马明龙讲述了慧创医疗的一则创新故事:2016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待发只身一人,背着双肩包到镇江创业,经过与这座城市9年的“携手长跑”,汪教授创办的慧创医疗成长为光学脑机接口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目前在细分市场的占有率达到50%,是国内名副其实的“第一品牌”。
这则“创新故事”让镇江人很提气。它再一次证明镇江决不是产业创新“洼地”,在孵化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上同样有着肥沃的土壤,同样能够长出茁壮的新苗。一直以来,不少人、包括镇江的一些党员干部,都认为基于镇江的城市能级,高层次人才难留下来、高精尖项目难落下来。但慧创医疗扎根镇江的例子,证明只要我们坚持从培育“种子”抓起,围绕各类创新“幼苗”的不同成长阶段,做好政策“施肥”、金融“滴灌”、服务“培土”、合作“嫁接”、梯度“培育”等工作,就能把更多像慧创医疗这样的创新型企业培育成为“参天大树”。
培育创新企业,关键不在城市大小,而在于对创新型人才、企业、项目是否做到了极致服务。事实上,慧创医疗的成功,就与当地全周期服务密切相关:企业进驻园区之初,即获得园区自持天使投资100余万元,以及研发办公场地房租减免等“拎包入住”服务,保证了企业“三年零成本创业”;孵化期间,帮助企业开启专业风投融资渠道,获得风投资金600万元;辅导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持续申请知识产权,目前已拥有专利45项;丹阳高新区派专人负责企业政策服务,帮助企业申报并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潜在独角兽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助力企业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首台(套)等认定……正是有了这些长期的贴心服务,我们才能收获今天的创新成果,才能分享成功的喜悦。
拥有一流的营商环境、创新土壤,才能吸引一流的创新人才、创新企业。慧创医疗的故事,给予各级党委政府最大的启迪,还是应该俯下身子、踏踏实实把营商环境搞好,真正做到对初创型创新人才“高看一眼”,看准了就要全力以赴做好陪伴。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谁能抓住创新人才,就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镇江这些年来,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上花了大力气,推出了一系列的引育政策,慧创医疗就是这些政策结出的成果之一。这足以证明,我们在高层次人才引育方面,政策是契合人才需求的,必须一往无前地坚持下去,只要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我们一定能让更多“创新故事”不断涌现,让更多创新之花开在镇江,实现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