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翔
■摘要
杭州是从6000条小龙里养出了6条龙,而不是直接养6条龙。“拼生态”,一是“有求必应,无需不扰”的服务型政府,二是让市场自然去碰撞、去交流、去试错的市场导向,三是因地制宜的长期主义。
“杭州六小龙”引发的城市反思潮,依然在延续。但一个基本的共识已经形成,这就是——城市竞争正在越来越走向从“拼资源”到“拼生态”。
“拼资源”是我们熟悉的城市发展模式。譬如国内的大庆、攀枝花、克拉玛依等城市,就是因矿而生;而大同、邯郸等城市,虽然先有城市,也是以资源的开发加快了城市的发展。还有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宁波等14座沿海开放城市,从名称即可知,这是因地理区位资源而入选,并进而获得了先一步发展的契机。“拼资源”,一是见效快,二是用得好更会放大资源集聚效应,强者愈强。譬如美国休斯敦靠石油起家,围绕石油发展上下游产业,石油化工企业超2500家,石油装备制造占全美份额超30%。同时,休斯敦凭借资金技术进军航天、生物产业。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在此,吸引超2000家航天相关企业,创造大量就业。生物产业也蓬勃发展,拥有200多家生物医药研发机构,研发成果显著。再有新加坡,以交通区位优势发展转口贸易、航运物流。新加坡港货物年吞吐量超10亿吨,成为全球最繁忙港口之一。然后,利用区域中心优势,新加坡出台优惠政策吸引跨国企业设区域总部,如苹果、谷歌等,进一步巩固了新加坡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说的产业链招商、产业链发展等,其本质,也还是“拼资源”。一个经典的表述“龙头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即可证明,它实际上就是依靠龙头企业的资源外溢,无论这个龙头企业是本土培育的,还是招引入驻的。
“拼生态”,则是借用了生物学的概念。在自然界,生态系统就是由各种生物(包括动物、植物,还有微生物)链,以及它们之间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组成的。这种范式具有多样性、开放性、自组织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引申到产业领域,则是不必强调单个企业的突出,而是营造一个相互联系的社群体系。这个社群,有大树乔木般的支柱企业、亦有灌木丛式的中小企业,更有如小草一样的初创企业,同时,还具有孵化、服务、融资、财务顾问、资本运作等等功能,各个企业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机会,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这样一种生态中,众多“物种”杂居,就有可能产生新“物种”,即新的科技创新成果、新的产品和服务、新的产业和业态。
理解产业生态或城市生态,可以学习两位专家的表述。
智纲智库创办人王志纲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时发表的文章《为什么是深圳?》中,就曾提出生态是深圳发展的三个密码之一,并如是比喻:“如果把深圳比作一块大湿地,如何维持市场盐分的合适比例,是政府的主要职能。至于湿地的食物链如何构成,是鸟吃鱼、鱼吃虾、虾吃虫还是虫吃土,甚至鱼跳起来吃了鸟,这些都是市场行为,与政府无关,活力四射的民营企业才是市场的主角。而相比国内大部分政府,深圳的特殊之处在于,形成了服务型治理模式,“有求必应,无需不扰”,不与市场进行博弈,而是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并在市场失语处做好社会保障工作。”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在2017年11月财新年会上的演讲中对城市社会生态的描述同样可以给予我们启示。“一个社会生态系统的理念,首先意味着我们如何来看这个城市。这个城市,我觉得从生态的角度来说,打个比方说,应当是一种肥沃的土壤。种了一棵树,或者是一朵花,在这个肥沃的土壤当中能够茁壮成长。也就是说,人们在这里比较容易找到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同时这种生态又是一种多样的、互惠共生的系统。”孙立平说,我们希望城市漂亮、整齐、越来越现代化,但是不能让这个追求走向极端。要警惕的,就是追求城市的高端化,对城市进行改造过程当中,正在越来越多消灭这个城市的多样性。
恰是这些表述,透露了“拼生态”的三个重点。一是“有求必应,无需不扰”的服务型政府,二是让市场自然去碰撞、去交流、去试错的市场导向,三是因地制宜的长期主义。事实上,“杭州六小龙”引发的城市反思潮中,也极清楚地揭示了这三点。譬如服务型政府,公众号“抱朴财经”文章《学习杭州?别逗了,你们真的学不了》写道:“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说得很清楚:打响‘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创新创业品牌、‘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营商环境品牌,让创新始终成为杭州的城市气质、产业特质……简单而言:杭州的干部承认自己只是负责环境建设和维护的‘店小二’,企业能否干好要看企业自己的本事,大家各司其职,我没事不打扰你,你有事我来提供服务。”再有市场导向,公众号“吴晓波频道”文章《“杭州六小龙”都不是计划出来的》指出,今天炙手可热的“杭州六小龙”,有些可能在一年前你都不知道有这么家企业,而这些创业者没有一个被列入什么各级“人才计划”,他们的创业项目也没有得到过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支持,也就是说,他们都不是“天选之子”。还有网评:“杭州是从6000条小龙里养出了6条龙,但是某些地方,就想直接养6条龙。”至于长期主义,“茁壮成长”再迅速也是需要时间沉淀的,不必多说。而因地制宜,仅举一例,成都没有DeepSeek,但成都有饺子和《哪吒》。
而城市竞争从“拼资源”到“拼生态”如今成为共识,于城市而言,其实分为两类。第一类城市,譬如杭州,包括南京,其发展阶段恰是越过了产业发展初期,开始越发地注重产业创新,或者说,是具有欲在新经济发展中拔得头筹、领跑产业的雄心。第二类,却是追赶中的中小城市。因为,马太效应越来越强的城市竞争现状,已经让中小城市越发“拼不起资源”,“高层次人才难留下来,高精尖项目难落下来”往往是现今中小城市招商引资中面临的囧境。怎么办?当然是沉下心来,基于自己的城市禀赋和选择,耐住性子“拼生态”。市场经济的魅力正在于此,新的奇迹,总是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我们的城市,慧创医疗、京畿路“网红街”,不是“萌芽”“冒头”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