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韵晗
距离“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已过去半月有余了,但关于不少食品、用品的“擦边”商标问题,又在网络上掀起了新一轮讨论。
与“3·15”晚会曝光的实打实的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等问题不同,这种“擦边”商标不直接危害消费者的健康,却玩起文字游戏试图诱导消费者。有商家将“零添加”作为重要的营销噱头,注册“千禾0”“其他没了”等商标,暗示产品天然健康;或是“供港”“壹号土”等商标,伪装”高端“品质。这些商标在不起眼位置加上标志提示,或是只作为单纯的宣传标语出现,更让消费者难以判断其真伪。
3月底,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9项修改单,明确禁止预包装食品标注“零添加”“不添加”等误导性用语,同时细化营养标签要求、强化致敏原标识,并引入数字标签等创新技术。这一新规不仅是对食品行业虚假营销的“重拳出击”,避免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误导消费者的同时,也打破“零添加=更健康”的伪科学逻辑。
产品商标规范化是科学认知的回归。事实上,“0蔗糖”的饮品中可能添加有致癌性的代糖,“0防腐剂”的腌渍食品、酱油调料等可能依赖健康风险更高的高盐抑菌法……忽视合法食品添加剂的正常使用,营销引导“添加剂恐慌”,认为有添加便是“科技与狠活”,其实也是一种误导。此次新规的发布,正是通过强制标注核心成分与风险提示,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食品加工,而非盲目追逐概念标签。
营养标签透明化是“体重管理年”行动的积极响应。当前,我国肥胖率与慢性病发病率持续攀升,2025年开始实施的“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呼吁大家科学控糖、控脂,提升体重管理意识与技能。食品安全新国标将“无糖”标准与国际接轨,要求强制标示饱和脂肪与糖含量等,并通过量化数据与通俗化表述,如允许标注“卡路里”“盐”等,帮助消费者快速识别高糖、高脂食品,为个性化膳食选择提供依据,鼓励消费者真正做到健康饮食、健康生活。
行业要求规范化促进企业良性发展。新国标的实施倒逼食品行业告别“文字游戏”,转向以品质为核心的健康竞争。例如,修订后的《灭菌乳》标准推动企业采用生鲜乳提升产品营养价值;数字标签通过二维码实现成分溯源与过敏原预警,以技术创新增强消费信任。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超八成“零添加”相关商标已失效,图形商标如有相关营销暗示也将被追责。“政策+法律”的双重约束,将促使企业回归产品研发与真实宣传,而非依赖营销话术收割市场。
食品安全新国标的出台,既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保障,也是对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引,它不仅关乎舌尖上的安全,更成为推进全民健康的重要一环。当科学规范渗透至食品产业链的每个环节,老百姓便将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再进一步。(图:吴韵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