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竹生
前不久参加一个入库课程征集评选活动,从课题申报到说课入围评选再到教案评审,历时三四个月,开会五六回,易稿七八次,涉及八九人。在此过程中深有感触:不参加吧,心里总在敲小鼓。荣誉感上哪去了?真不要好!参加吧,也在打退堂鼓。牵扯的精力实在多,真吃不消!
犯难心理困惑基层,单单一个创建评比的一大摞材料就可以让你累弯了腰。创建评比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推手,发挥以评促建、示范引领的推进作用,促进基层对标达标,更上一层楼。但一些创建评比并不是评工作而是评材料,从一级指标到三级指标,从整体框架到佐证材料,围绕材料做文章花功夫。创建评比申报材料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常常需要连续加班加点。一次次推敲修改成文,打印机复印机连续不断地输出,文件盒层层叠叠堆成小山。时间节点步步紧逼,审核反馈反复修改,每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都必须全力以赴应对。
各级各类创建评比活动覆盖各行各业社会全领域。申报主体既要准备500字综述又要整理数千字详述,既要提炼经验做法又要突出创新亮点。不少实干者面对文字提炼倍感压力,会干的未必会写,能写的未必能干,客观上给人造成了“甩开膀子干的不如卷起袖子写的”印象。这种现象提醒我们,评审的价值导向是什么?做功还是唱功?做功是做工作之功还是做材料之功?显然应该突出做工作的功力、功能、功法、功效、功绩,更注重工作实效与群众口碑,避免过度依赖文字材料包装。况且申报材料经多方准备后,真正被详阅的内容占比几何?
这个现实问题值得评审体系设计者深思。可否开发通用申报模板,规范申报格式,简化申报流程,对核心材料重点审阅,对过程性材料适度精简。在数字化办公普及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申报流程。建立共享数据库实现材料综合调用,不要每次评审就要单独组织一套材料,也可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和网络系统的作用,实现无纸化材料组织和申报,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将有效减轻基层负担。评审专家也可通过数据可视化看板快速掌握核心指标,把更多精力投入实地考察和成效评估。
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纵深推进作风建设,把改文风会风话风作为改作风的题中之义,就有必要把规范各类创建评比工作作为为基层减负的实际行动。为材料减重,为创评减负,就要突出实干实效实绩导向,将材料准备过程转化为工作梳理提升的契机,把迎检压力转化为常态建设的动力,使创建评比实现“以评促建、以创提质”的初衷,使更多的人务实而不是务虚。
让忙于应付的基层松卷展平,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让创建工作去虚向实,进入扎实的工作状态,评比不是目的,而是方法。毕竟,真正的争先创优,无需刻意包装宣传,那些见于民生改善中的实绩、刻在群众好评中的口碑,自是最动人的创建材料。如此改变,这或许才是破除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治本之策。
(作者系本报特约评论员)